学校新景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孙先亮

  转变思维方式之后,我们应该怎样改变现有的教育呢?

  学生回归有兴趣的校园生活

  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持续行动的心理动因,而兴趣产生于学生自我的需要。今天的学校变成了纯粹的脱离社会机制的“考试训练机构”,一切从考试出发。教师留给学生最为重要的知识价值观就是提高成绩。在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被放在次要地位。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源于提高成绩的动力,也许在短期内这能奏效,但是当这份动力不能使学生获得最好或者更好的成绩名次时,它就像阳光下的雪人,一点点融化直至彻底消失,而慢慢滋长起来的是学生成长的烦恼、学习的厌倦,心理负担逐渐加重。学校变成了一个让学生身心疲惫、没有乐趣、没有自由的地方。

  学校让学生回归有兴趣的校园生活,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让学生有参与体验的兴趣。体验就是让学生去经历一个过程,去体验知识生成的奥妙和应用价值。如让学生到生态园去进行树木嫁接,到实验室去进行无土栽培或组装一个电子对讲设备等等。

  让学生有探索的兴趣。探索未知领域或知识,充满好奇地发现世界未知的奥秘,是人在学生时期非常重要的性格特征。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的未知,是一个不断地挑战、超越自我的过程,也必然是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例如我们有一个学生研究人自身生物电的问题,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访问了许多专家。这一切都让探索超出了事件和过程本身的意义。

  让学生有创新的兴趣。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研究与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新的思路和方法,就能够变已知为新知,突显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获取新知的内在动力。我们的学生参加中国节能汽车大赛,以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节能汽车的点火装置问题,把有限能源利用到极致。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能由此帮学生确立未来发展方向。

  教师回归有思维的教学

  “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这样说。回归以思维为主题和主线的教学活动,就是把教学转化为师生共同研究和探讨的开放式活动,从根本上摆脱学生学习的枯燥乏味和被动状态,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参与体验、经历升华的自我提升环境,使学生获得解放,使减负得以解决。

  这取决于教师的认识与实践。

  一是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把以知识为载体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加强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情境设计,提高课堂的效益。

  二是充分挖掘学科价值。学科基础知识是人类知识的集成,在现有的课程纲要中是相对确定的。任何文本所承载的内容都有不确定的和无限的教育价值,教师的境界和视野不同,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就会不同,因而也就会产生有差异的教育效果。我们开展基于三维目标的“学科价值”研讨和“学科支持学生发展基地”建设,以发散式思维的方式创新文本的价值,挖掘每位教师的优势智慧。所以,当学科价值进入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状态时,学科“为学生创造价值”的追求就会变为现实。

  三是脑科学的支持。今天,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正在逐步揭示大脑的机理,并在脑力开发和提高学习能力中取得实效。詹森在《探索青少年脑的奥秘》中提出,人的大脑的智力水平取决于大脑中树突和轴突的数量与质量,而这又与外界刺激有关,只有丰富的和新异的刺激才能促使这两者发生变化。詹森提出,提升脑力的六种素质为“执行与社交、记忆、情感反应、语言、数学、空间想象”,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这六种素质在脑力提高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因此,任何以促进学习为目标的单一的机械的活动,不仅无益于大脑智力水平的提高,更无益于眼前学习水平的提高。

  四是探讨评价的变革。评价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评价不只是解决学生对知识的重复记忆和简单再现,不只是对知识熟练程度的考查,而应当专注于考查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特别关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创新价值。所以,改变了考查目标,就必须改变考查方式,改变育人方向。

  学校回归有生命活力的校园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但不应只是读书的地方,它应当是学生激情迸发、活力四射的平台。一所被书本、考试包围的毫无自由的学校,一所被分数、排名压抑得无法呼吸的学校,与活力是毫无关系的。学校不可能给予孩子自身的品质,但是教育可以唤醒、激发、引导,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因而,学校的品质决定学生的品格,成就学生的品位。

  学校应是形成生活品位的地方。杜威说:“在生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了解事实、观念、原则和问题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要给学生自由生活的环境:读书,交往,健身。要给学生参与学校生活的机会:意见,建议,管理。要给学生研究与创新的机会:猜想,实验,分析。要给学生体验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机会:模拟联合国,模拟世界经济峰会等。把生活的真实交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判断与选择的机会交给学生,生活就会用创新的能力和素养滋养学生。

  学校应是滋养个性品格的地方。学生是有差异的生命个体,这种差异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但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容易被看成是与一统的教育格格不入的品质。校园内的一切都是统一的:校服,课程,课堂,考试,体育活动等。无差别的教育让整齐划一似乎具有了审美价值,却造成了学生发展的模式化,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需要学校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校应当努力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教师应当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最大支持,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应是提升智慧品质的地方。智慧高于智力,体现的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学校是帮助学生生成智慧的地方,但是智慧更为关键的生成条件是实践。学校教育如果以开放的心态,本着为学生发展的情怀,就能够创造一切条件,让校园处处充满实践的机会。比如,我们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和文化设计;让学生去调研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让学生以竞标的方式,组织策划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等。学校由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学生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

  减负并非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需要用自己的良知和责任,去创造学生才智展示的舞台、素质充分发展的机会、心灵自由飞翔的空间,塑造孩子和谐发展的未来。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二中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