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抱怨要听也要引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宝泉

  5月21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撰文提醒人们思考,在校生声讨母校现象越来越多所为何来。

  从习惯上说,母校是指毕业生谈以往学习过的学校,在校生言及的都是自己现在的学校。学生们在网上“吐槽”直言批评学校,无论从教育角度还是社会进步视角看,都值得肯定。在一些有传承的综合性大学、历史名校,毕业生批评乃至尖刻地调侃母校一直是传统。有人说,母校情结就是自己怎么嘲讽都行,但决不容他人置喙。一些传统名校也对校友的批评来者不拒,闻过则改,从善如流。我想这就是大学文化吧。

  一些“年轻”的,从中专、高专升格不久的学校,对此可能还不适应。这既包括校方,也包括学生群体。在大学文化生成过程中,双方都有改进、提升之必要。就像家庭教育学中的一个规律,年轻父母和初生子女共同成长。

  类似新闻中列举的一些情况,就需要学校自省、提升。比如“校长被双规”学校下达“封口令”;还比如搞捐款不和学生商量,规定普通学生捐多少,班干部捐多少,拿助学金奖学金的学生捐多少,等等,受捐助对象的情况又不让学生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头一种情况是学校过于惧怕舆论,怕领导被查处影响声誉而威胁到招生,没想到下了封口令反倒被关注,站上风口浪尖。其实据笔者所知,校领导出了问题并非是全体学生关注的热点。成熟点的学生还会觉得挖出蛀虫、撤换渎职者对学校是好事。还有一些有底子的高校,当舆论走偏,对学校批评不实甚至有人造谣中伤学校的时候,师生、校友们会自发站出来据理力争,群起反击。至于捐款,本应该是自觉自愿的善举,而且必须让捐助者知道善款是否用在了刀刃上,要彻底改进,不妨从高校做起。

  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笔者的感觉是,一些升格不久的院校,常常沿袭原来管理中专生的作法,对已成年的学生强制规定过多,缺少尊重,没建立起引导学生自治、自管、自发的大学文化。

  至于要求学生自己负责清扫寝室、教室和校园,全校师生定期动手做大扫除,又另当别论。据记者调查,这是学校养成教育传统,已经坚持了20多年,反响不错。今年大扫除的范围扩大到走廊、楼梯、卫生间等公共区域。学校并没有解雇保洁员,也没有发生学生雇人打扫校园的事情。笔者认为,在当下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缺乏历练,缺少责任感,对实现理想、志向仍需艰苦奋斗思想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这一传统需要坚持、强化。

  总的来说,学校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矫情”,不实“吐槽”就抱怨学生难管,爱告状,“好逸恶劳爱抱怨”。学生也应该拿自己当成年人,反思与前辈相比,自身还缺少什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之。”(作者系本报资深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