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息化技术防范高科技舞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考生进考场前接受金属探测仪检查,防止利用高科技舞弊。CFP供图

  ■郑义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批示“严肃处理考场腐败”、“综合治理考试环境”。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考试招生机构坚决贯彻中央指示,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出“将反舞弊战线前移”的工作思路,下大力气研发和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在反舞弊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研发应用反舞弊软件

  1.“一题多卷”软件

  “一题多卷”是指以同一套试题(即母卷)为基础,通过调整试卷中试题的顺序或选择题的选项顺序,衍生出多个版本,并将不同版本的试卷应用于不同地区、不同考场或不同考生,以达到防止考场舞弊、保证试卷平行性的目的。我国于2012年在研究生考试的部分学科中首次采用“一题多卷”,在同年12月举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试点了“多题多卷”,均取得良好效果。根据统计,研究生考试某科目在2012年(实施“一题多卷”前),疑似雷同试卷的比例高达千分之七,而在2013年(实施“一题多卷”后),这一比例大幅度下降至千分之零点九。

  “一题多卷”的实现依赖于“一题多卷”计算机辅助软件系统的开发。这套系统的特点是以母卷为底本,按照多种组卷策略实施调整,生成若干套子卷,经复核和校对后投入使用。该软件很好地解决了人工组卷带来的工作量大、出错率高等问题,极具推广价值。

  2.考试数据监管软件

  对于实行计算机化考试的项目而言,考试数据监管软件在防范作弊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以ACT、SAT为代表的海外考试,通过后台的数据监管软件对考生答卷信息进行筛查,一旦出现数据异常,该软件能够及时发现并生成“相似度报告”,供有关部门进行复核。

  此外,题卡阅卷查重软件也具有类似功能。通过题卡阅卷软件系统中的查重功能,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雷同卷,得到具体的相似度报告,为考试机构进行查验提供重要依据。

  3.网络过滤监控软件

  除了在试题命制、考试实施和阅卷评分等环节使用相关软件防范舞弊外,加强网上有害信息监控也是反舞弊的有效措施。网络上的考试有害信息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严重侵害考试安全的信息,例如提前泄露试题;另一类是干扰考试安全的信息,例如贩卖作弊器材的、提供枪手替考的信息等。在一些重要考试开考前,不法分子会通过互联网的论坛、博客、微博等交互平台或建立专门网站发布舞弊信息,心怀侥幸的考生通过QQ、E-mail等方式与之联系,并通过在线支付等方式完成交易。网络过滤监控软件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研发的,它通过对关键字、关键词的检索,迅速找到可疑信息,通过人工研判确定是否为有害信息。从2012年起,教育考试中心联合公安、工信等部门在重大考试期间对微博、微信、QQ等进行严密监控,当年度的高考期间共删除网络有害信息7万余条,在维护正常考试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

  1.建设专业化的命题场所

  为了确保命题环节的安全保密,各级教育考试机构先后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设了一批专业化的命题场所。命题期间实行全封闭入闱,所有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安检,手机、照相机、电脑、U盘等通讯设备和移动存储介质一律上缴,关闭外线电话,截断互联网, 采取无线通讯干扰、屏蔽措施,所有出入口实行24小时无死角录像监控,武警设岗看守,实现与外界完全隔离,确保命题环节这个“总阀门”的安全。

  2.建设标准化考点

  标准化考点是利用数据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集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考生身份验证系统、考场作弊防控系统、考试综合业务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考试指挥、管理、巡查体系。截至2012年底,中央财政已投入25个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标准化考点1.2万个,覆盖考场数达46.9万个,全国3000多个保密室全部实现网上监控。

  3.识别与防范考试舞弊工具

  当前,考试舞弊手段更趋隐蔽,不少舞弊工具采用了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如:发卡式隐形耳机信号发射器、钢笔式信息传输显示器、双重密显眼镜盒、皮带式作弊器等。对此,教育考试机构提出“以高科技的信息化手段,防范高科技的舞弊手段”。例如:为了防止替考,建立了身份识别系统,使用第二代身份证鉴别仪、指纹识别仪、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技术等对考生进行身份鉴别;为了防止考场内外传送舞弊信息,用金属探测器、安检门将舞弊设备阻挡在考场之外,用手机信号屏蔽仪防止考生用手机舞弊,用电子探测狗及时发现舞弊信号,用无线电侦测和阻断设备发现并阻断舞弊信号,用无线电侦测车侦测、跟踪和压制舞弊信号,等等。

  4.采用计算机化的考试方式

  为有效防范大规模群体舞弊事件,我国已经在部分考试项目中实行了计算机化考试方式。机考的优势在于:载有试题的光盘采用多重加密技术,提高了试题的传输安全性;题目能够实现随机编排组卷,可有效防止考生抄袭;大幅度减少了考务涉密人员;有效降低了试题在印刷、运输、保管、分发、回收等环节的泄密风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