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琐话苏轼的那些“水云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6-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饱尝辗转之苦,就不时生出“老年退隐之地”的想法,筑巢垒屋,“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苏轼屡遭贬谪的人生中,又有哪些地方有幸成为他的“水云乡”呢?

    黄州“水云乡”

    “寓居去江干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上,此幸未始有也。”这是苏轼一封信里的话,字里行间描述了他所居的寓所山水相连,风景优美。这到底是一处什么样的房子呢?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驿站,是官员走水路时暂时小住之地,房舍简陋,空空荡荡,别无他物。

    黄州地势偏僻、荒凉、肮脏,人民贫困孱弱,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再加上那里潮湿多雨,生活环境颇为恶劣。正如苏轼在一篇文章里所描述的那样:“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然而,生活了一段时间的苏轼发现了驿站的独特之处,竟然爱上了黄州这个地方。他在一封信里这样写道:“临皋亭不下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自此,苏轼就有了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打算。

    黄州城东不远处也有个亭子叫雪堂,雪堂前面有5间房子。据说,这几间房子是苏轼到黄州第二年修建的。雪堂附近有一座山,苏轼在那里也盖了3间房。仰,可以看山看云;俯,可以看亭看水。悠游自在,不失为人间乐事。

    苏轼虽然作为团练副使出任黄州,可是“禄廪相绝”,以前朝廷发的俸禄都已花光,身边没有什么积蓄。苏轼在《东坡八首》的小序里说:“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于是,苏轼在黄州城东山坡上置地约50亩,种麦、种稻、种菜、种茶。“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苏轼有了这50亩土地,生活改善很大。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某见在东坡,作陂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有房有地,“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苏轼把黄州当作了他的“水云乡”。

    宜兴“水云乡”

    当苏轼决定在黄州“聊以卒岁”时,一纸诏令将他从黄州调到汝州。苏轼携妻挈子,一路星夜兼程向汝州赶去。当他途经江苏时,被当地诸多自然风光所吸引,心中不禁暗暗盘算着要在太湖地区买一个农庄。那时,苏轼天真地想,皇帝既然把他从黄州调到汝州,日后也会听从劝说而准许他在别处安居。

    苏轼的想法一经公布,不少好友都替他出主意,为他寻找“水云乡”。佛印和尚的农庄在扬州,佛印就希望苏轼在扬州住下;范镇在许下,就希望苏轼来许下住下;滕元发当时在太湖南岸的湖州出任太守,便希望苏轼来宜兴居住。

    苏轼途经宜兴时,与滕元发商量在宜兴买房置地。他在一首诗里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心迹:“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岂意残年踏朝市,有如疲马畏陵坡。羡君同甲心方壮,笑我无聊鬓已皤。何日西湖寻旧赏,淡烟疏雨暗渔蓑。”苏轼感慨人老疲惫,只想做个渔翁,消闲自在度过余生。

    苏轼先在宜兴城20里外的深山里购得一块土地,他在一篇文章里记述了喜悦的心情:“吾来阳羡,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紧接着,他又这样描述自己的打算:“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

    在好友邵民瞻的帮助下,苏轼又购得一处老房子。房子在荊溪边上,有山有水,有花有木,风景宜人,确实是一个闲居或者养老的好地方。谁知好事多磨,苏轼得知房主是一个败家子,不得已卖了房子换钱,思量再三,终于烧毁契约,把那房子又还给了主人。即将到手的房子化为泡影,苏轼把宜兴当作“水云乡”的计划也随之化为泡影。这时,苏轼已经落到“饥寒之忧,尽在朝夕”的地步了。

    惠州“水云乡”

    宋哲宗绍圣元年,苏轼的命运急转直下,被贬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地方。苏轼动身不久,朝廷又继续降他的职,改派到距广州70里的惠州担任建昌军司马。当苏轼来到九江以南的鄱阳湖时,他又被朝廷继续贬低官阶。

    一踏上南国的土地,苏轼就被亚热带美丽的风光陶醉了,认为“岭南万户皆春色”。他感慨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苏轼又想在这里筑起他的“水云乡”,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南北去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归。明年买田筑室,作惠州人也。”

    苏轼来到惠州的第二年,就开始在河东40尺高的一座小山顶上盖房子,并起名“白鹤居”,精致典雅。这处房子共20间,约占半亩地,依山而筑,受地势影响,一头宽一头窄。房子的南面是一块空地,苏轼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树,比如橘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等。

    这处房子不仅地理位置不错,还有人与他做邻居,一家是翟秀才,一家是林太太。翟秀才可以同他谈诗说文,彼此唱和;林太太则有一手酿酒的手艺,酿出来的酒都赊给苏轼喝。据说,房子上梁时,不少邻居都前来道喜,苏轼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还写了一首《白鹤新居上梁文》让人来唱。

    喜歌以建筑为中心,将叙事、状物、抒情融于一体,从东西南北四方来描写风光,极力铺叙新居之美和幽居之趣,字里行间表达了祝祷之情。可惜好景不长,苏轼又被朝廷继续贬谪。这一回,他要到海南儋州去“享受”他的“水云乡”了。

    儋州“水云乡”

    绍圣四年,苏轼乘船来到海南儋州,县官张中将自己公馆旁边的一所房子腾出来给苏轼住。那所房子狭窄破旧而且漏雨,苏轼为了避雨只得把床移来移去。后来,张中将房子修缮一新,苏轼才免了“漏雨”的麻烦。谁知,不久张中便被朝廷罢免,苏轼只得从那所房子里搬出。

    历经磨难的苏轼仍然表现得波澜不惊,甚至认为千里迢迢来到儋州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一次,苏轼对友人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唯有一幸,无甚瘴也。”当别人为他在海南的生存状况担忧时,苏轼笑着说:“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

    从官家房子搬出后,苏轼把身上仅有的一点钱拿出来,搭了一个简陋的房子。苏轼所到之处,太守亲近他,书生亲近他,和尚亲近他,道士亲近他,就连那些大字不识的穷人也亲近他。儋州的老百姓听说苏轼要盖房子,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没钱没物的就出力气。

    房子盖好了,苏轼给它起了一个“桄榔庵”的名字。然而,苏轼在自己新盖的“桄榔庵”里没住多久,朝廷又下诏让他去湖南永州了。

    苏轼不停地迁来迁去,一生漂泊,居无定所,连一只候鸟都不如。尽管多次有“老年退隐之地”的想法,可是一个个“水云乡”都被现实击得粉碎。身为一名朝廷官员,哪怕是被贬谪的官员,苏轼仍然难得自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慧源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