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制”思想及其启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实施了“小先生制”,他提出儿童可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即学即教,这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是他长期普及教育实践经验后的总结,是为了解决普及大众教育的师资问题提出的。近一个世纪的“小先生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为教而学

    “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前者是学生被动地学,后者是学生主动地学。因为为教而学的“小先生”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其他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在教授的过程中, 自己也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具体来说,就是“小先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学习新知识,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加工知识信息,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然后把自己加工后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同伴,在教的过程中,“小先生”完成了一次深度学习。

    “小先生制”的实施,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这种观念和实践与当代“深度学习理论”很相似,在教的过程中,学生有理解、反思、生成等高级思维活动,最后将要学的东西内化为本身的知识,这样掌握的知识更加扎实、更加深刻。

    去课堂中心化

    传统的课堂看教师,现在的课堂看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是衡量一节课最重要的标准。所以,现在的课堂中心不再是教师,不再是固定的讲台,而是学生,学生所在的地方就是课堂的中心。“小先生制”思想提倡让学生做“小先生”,从本质上讲,就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形式上讲,就是要创造合适的情景任务让学生去参与,学习任务是多样化的;从方法上讲,就是要把教学的主要媒介——口头语言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多动口交流,所以课堂上话最多的应该是学生;从目的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要既当先生又当学生;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要既当学生又当先生。角色要随时互换,要给学生尽量多的做先生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富主动性、积极性。

    人人都是“小先生”

    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当“小先生”,去学、去说、去展示。具体操作是教师先对某个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学生如果理解了,就可以作为“小先生”组织语言讲给小组同伴或者教师听;学生如果还没理解,就先听其他“小先生”讲,倘若还不行,就寻求教师帮助,直到真正吸收理解了,再以“小先生”的身份把内化的东西讲给大家听。最后,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把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讲出来,其他学生进行相应点评。因为每个学生都要作为“小先生”去讲去评,如此不仅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学习内容,还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教学管理中可以设置“小先生”岗位,旨在培养学生会学也会做的能力,且每个人都有合适的舞台发光发亮。例如卫生“小先生”、学习“小先生”等,以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使学生在管理与被管理、管人与管己之中,行为规范逐步内化,思想道德不断升华。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的精神。”学校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并结合现代办学理念,将“小先生制”赋予新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承担角色,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生活氛围。依托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先生制’下伙伴学习的实证研究”,学校积极探索“小先生制下伙伴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变为“学堂”,真正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把课堂当作学生的生活空间来建设,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当作生活来看待,师生共建一种伙伴学习的新型学生观、学习观。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樱花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诗苑     下一篇:负暄琐话白居易清白遗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