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一种安静的力量
山东大学教授程林
阿尔法磁谱仪
程林(左)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
程林(中)和团队成员在一起
他年仅42岁时担任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参与丁肇中主持的国际大科学工程AMS(阿尔法磁谱仪),默默工作七年,不发表一篇论文,潜心攻克其热系统的难题。
他认为自己是个“非常非常没有意思的人”,扔在人堆里无论如何也不会被人认出来,“只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大学教授中最为普通的一员”。
■本报记者 魏海政
他认为自己“勉强算个科学家”,只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大学教授中最普通的一员;但在共事多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眼里,“他是最优秀的”,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已走在国际最前沿。
他认为自己是个“非常非常没有意思的人”,但在学生和同事眼里,他不仅并非“学术宅男”、“科学狂人”,而且情致高雅,精通时尚,但从不张扬。
他曾获得美国宇航局特别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一次收获百万奖金,但他认为最幸福的事情是,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安静下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刚进入知天命之年的程林,头发已显花白,仍然难掩睿智的眼神和儒雅的笑容。在他身上,那种似乎与生俱来的恬淡和从容,无时不散发着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力量,一种安静的力量。
“安静做人,无论任何情况,都要保持人的尊严”
1962年,程林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普通家庭,家里还有姥姥、弟弟和妹妹。父母大学毕业后来到淄博从医。
本应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程林的生活就已经与身边的小朋友有所不同。他父亲在五七干校待了很长时间,母亲也因“家庭出身不好”,很长时间无法正常工作。平时家里只有姥姥带着程林和弟妹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
“但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人的尊严。”这是程林自孩提时代起就从姥姥身上感悟到的最朴素的人生哲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是一个“出身不好”的老太太含辛茹苦带着3个小孩一起生活,但由于姥姥的悉心照顾,程林和弟妹从来没有感觉到活得比别人差。姥姥成了对程林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程林的姥姥出生于清末一个小官宦人家。在程林的印象中,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时候,姥姥都一直非常平静,从来不和别人发生争执,淡定而闲适。姥姥是小脚老太太,每洗一次脚都要花费很长时间,但一直到80岁去世,她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
“一个人只有生活在高尚的环境里,才更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程林说。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程林总是温文尔雅,非常安静,面带微笑。每次一走进他担任主任的山东大学热科学研究中心,一股温馨之气就会扑面而来:宽敞干净的会议室里,每个座位前摆着咖啡等饮品和干净的杯子,洗手间一年四季都有热水。
“这些都出自程老师的设计。”程林的学生说。在程林的同事和学生那里,从来没听说过他作为领导和师长的严肃,反而都是一些温馨感人的生活细节。
2004年,山东大学以年仅42岁的程林为首席科学家,组建团队参加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大型国际科研项目——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计划,加入了这一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世界上最为宏大的科学计划之一,负责其热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开始了寻找宇宙大爆炸后所产生的反物质的历程。程林的学生杜文静和辛公明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04年第一批来到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参与AMS项目热系统前期设计的博士生。
“程老师特别细致。”杜文静说。程林每次从国内去欧洲核子中心开会,都会给学生带很多日内瓦买不到的吃的东西,过年时和大家一起包饺子吃,甚至会从国内给他们带去擀面杖和切菜板。“当然,程老师的拿手好菜,还是给大家炖排骨吃,那是程老师的绝活。”一想起当时远在异国他乡孤独的岁月,杜文静就颇为感慨。
在程林那里,他们这个团队是一个没有英雄的英雄团队。他不止一次地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辉,犹如冬天里的万家灯火,每一扇窗户后面,都有自身的温暖”。
“有的人推崇‘狼性’团队,但我们这个团队却没有丝毫的狼性,有的只是人性的光辉。”程林说。
在欧洲核子中心工作时,程林团队的成员多的时候同时有五六个人,少的时候有两三个人,但他们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在一个锅里吃饭,其乐融融。来自其他国家或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个人住个人的。
在获得美国宇航局特别嘉奖之后,程林感言,“科学研究具有竞争性,但任何大型科学计划的目标并不是唯一的,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我们这个团队一点也不‘时髦’,大家都忠诚家庭、忠诚朋友、忠诚事业,是一群顽强的有献身精神的坚持者。”程林的话也是团队成员共同的感受。
正是在这种团队氛围中,在参加AMS实验计划的过程中,程林团队中先后有23位优秀青年在瑞士、意大利、荷兰、美国等地平均工作了两年9个月,12位博士研究生在当地完成了博士论文,6位青年教师开始了学术生涯。2008年,山东大学热科学创新团队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首批优秀创新团队称号,并荣记集体一等功。
“安静做事,学者哪有时间东张西望,大声喧哗”
“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大多数人的梦想基本上都是成为雷锋,很少有人会梦想成为科学家。”程林说,“所以我小时候也从未想过日后会成为一名科学家。”
程林1979年上大学,也许是由于父母都从医的缘故,一开始他一心想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但阴差阳错地听了亲戚的推荐,读了电厂热能动力专业。硕士、博士毕业后,程林也没有去电力部门工作,而是留在母校山东大学当了一名老师。
“所以,我现在从事热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偶然的,并不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程林说,“但是,兴趣并不是一个人学习和工作唯一的动力,除了兴趣,还有一种动力叫责任。”
大学毕业30年来,程林认为自己第一个10年还是以学习为主,第二个10年一开始便在热科学研究上崭露头角,通过改进换热器等一系列科研成果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级技术发明奖,后来又连获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个10年间,他于2004年加入了AMS国际科研计划,7年后AMS被送上国际空间站,2011年因对此计划做出杰出贡献而获得美国宇航局的特别嘉奖。2012年又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当然,不管获不获奖,生活都要继续。”在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之后,面对记者的提问,程林的回答如此淡定。
在这30年里,丁肇中无疑是对其科研工作影响最大的人。“因为他始终保持了一个科学家最基本的纯粹。”程林说,“他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虽然他所做的几个实验都带来了人们对世界认知新的改变和进步,但他从未喧哗,始终保持着作为科学家的基本道德,以及对科学的激情和热爱。”
丁肇中41岁时便因发现一种新的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丁肇中主持AMS实验计划,领导世界上600多名科学家探寻宇宙反物质,于今年4月才正式公布了18年来第一个研究成果,而这一发现有望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以及反物质的存在。即便如此,丁肇中教授依然强调“要对新成果保持冷静”。
“从丁肇中教授身上,我们学习了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基本品质,那就是一定要安安静静地做事,过多的追求和急迫,无助于一个科学家的成长。”程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4年,山东大学与丁肇中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加盟AMS项目,由年仅42岁的程林担任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其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那么,丁肇中为什么要选择与当时对AMS计划几乎一无所知的程林合作呢?
对于这一问题,程林当时也有点忐忑不安,“因为既要和一位过去只能在课本上读到的伟大科学家合作,又对他领导的AMS计划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做、怎么去做等关键问题几乎一无所知。”
丁肇中似乎看透了这个年轻人的心思:“我所需要的就是什么也不知道的人,因为你所做的东西没有人做过。只要你做,你就是第一个做的。”
当然,作为AMS这一大型国际科研项目的领导者,丁肇中选择程林担纲热系统设计与制造这件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是自有道理的。在此之前,作为青年科学家的程林,已在热科学研究中,做出了很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