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拨动心弦的大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应权 本报记者 朱梦聪)

    马宪华:转瞬十年心安然

    【回望】  

    “我是想:坚持一点,再坚持一点,就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这就是一位女教师,7年里走了8万多公里山路、水路,相当于3个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程的动力。

    “……就是把钱放在咱村小桌上,谁也不会来遭这份罪。说来说去,马老师就是爱孩子!我们敢说她是最爱孩子的老师。”村民淳朴的评价道出了师者的本质。

    “不怕你笑话,走这条路我可没少掉眼泪。可是,再怎么苦、怎么难,也不敢耽误一节课。”马宪华说。

    她就是山坳里那缕拨开雾霭的阳光。

    【记者亲历】

    10年前,我们在吉林省珲春市的果树新村采访了马宪华。那时的马宪华是山村小学唯一的并且是代课身份的教师,她千辛万苦来到这个小小的教学点,就为了十几个孩子有学可上。采访中,我们为她的精神所感动,也被她的毅力所震撼,因为她在这样的路上整整走了7年。

    2008年8月,马宪华和她的果树村小学一起合到珲春市第一小学。“以前的学校小,身体累;现在的学校大,脑力累。”马宪华这样说她的感受。

    马宪华说,这些年她得到了很多荣誉,“山区人民的好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三届“全国师德标兵”、第六届“全国十杰教师”……

    谈到自己的职务和职称,马宪华说,她目前还是小学一级,比同龄的老师要低两三级,但她已经很满足了,国家给了很多荣誉和待遇,她不能再提更多的要求。“过去300元不是也干了吗?”这句话让记者又看到了当年的马宪华。(本报记者 陈帆波 左春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