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爱和梦想去流浪
????来源?车坛影协网
????行走?胡百卉?摄
????岁月?田国英?摄
编者按:
暑假又来,把那些绷紧神经的日子暂且放在一旁,带着梦想,背上行囊,去放牧心灵,寻求向往。看,我们的师生已经踏上了他们崭新的行程——
青春儒家,暑期乐教
——关于“北大儒行社”国学支教活动的对话
带着爱去播撒的心灵是强大的,快乐的,充满青春与活力。——让爱远行
主持人:
孙牡丹 本报实习生
嘉 宾:
赵金刚 北大儒行社首任社长
李 震 北大儒行社现任社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活跃在北大校园里的北大儒行社每位成员心中的信念。每年暑假,这些年轻的学子就冒着酷暑奔赴大江南北,开展他们特有的国学支教活动。赶在他们7月10日出发之前,我们邀约了该社团的两任社长,畅谈他们的暑期“儒行”故事。
“青春儒家”与时代同行
主持人:先说说北大儒行社的缘起吧,当初怎么会想到创建这个社团?
赵金刚:早在社团成立之前,孟庆楠等几位北大哲学系的学长在云南银海公司的支持下,前往云南大理哀牢山深处的一所彝族小学——乌栖完小,开展支教活动,他们以《弟子规》等传统的蒙学经典为内容,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礼仪之风。教学效果相当好,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后来,这个支教团的成员就成了儒行社的主要创始人。
主持人:就像“儒行”这个取自《礼记》的社名所显示的,你们是一个很注重“知行合一”的社团,对吗?
赵金刚:没错,儒行社的宗旨是“研读儒家经典,弘扬儒家文化,践行儒家思想”。这些年,社团指导老师提出“青春儒家”的口号,希望用我们的行动,让人们能够体会到儒家的青春与活力——它关心这个时代、进入这个时代、思考这个时代,并且能够真正为这个时代发挥它的作用。
主持人:据我所知,汤一介、许抗生、杨立华三位先生都是儒行社的指导老师,他们会经常参与社团的活动吗?
李震:是的,这些先生不仅是我们的精神领航者,更对社团的发展给予了莫大的关怀和培植。建社伊始,汤一介先生专门为儒行社题写了社名,为社刊《儒行》题字,并举办了以“儒行”为主题的创社讲座。后来,还把儒学研究院举办的“大道学术讲座”也交给我们承办。他们的付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儒行”的精神气象,也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坚信我们的行动是有意义的。
埋儒家种子在孩子们心田
主持人:请具体说说你们的国学支教,事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在当地的教学活动又如何安排?
李震:每年寒暑假,儒行社都会派出多个分队,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支教点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国学教育。每次活动都有很多同学报名,为保证教学质量,每批参与者都需经过三次以上培训,学习前辈们的示范课。并且,在团队出发前就排定课程、准备好教案。每当开辟新教育点时,支教领队们都要先与当地老师充分沟通、对当地学生一一家访,了解班级里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地设计相应的教学风格。
主持人:你个人参加过几次支教?
李震:入社以来几乎每年寒暑假都去,一共有七八次吧。
主持人: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李震:每次的支教经历,首先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改变和沉淀。以前思考的许多问题,只有到了社会现实面前才变得更真切深入。支教过程中,会收获许多感动,我们和当地师生结下的友谊远远不止一周。支教结束后,他们会给我们写信,我们也会给他们回信。通过这些后续的交流,让我看到活动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真的非常大,尤其体现在他们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品行转变上,这种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可以说,我们是一群播撒种子的人,通过支教把儒家文化价值观念的种子埋在他们心里,或许现在还没发芽,但将来会开花。
弹起吉他吟唱“古风今乐”
主持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如果取法得当,也可能形成一种风尚,你们的“青春儒家”是否也采用了一些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独特方式?
赵金刚:儒家一直有“乐教”的传统,强调音乐对人心的感化作用。我们也一直觉得音乐这种形式更能让小孩子接受,从在大理山的支教开始,我们就采用音乐教学。起初是用谷建芬先生的《学堂乐歌》,后来逐渐自己谱曲。我清楚记得我们谱第一首歌《弟子规》时的情景。我们的社员徐尚贤和韩晓放弃每天的午休,拿着吉他边琢磨边谱曲,中午谱出一段,下午就教一段。之后,林叶、许瀚艺两位同学陆续加入我们的音乐团队,他们把《诗经》、《女儿经》里的一些篇目,还有部分唐诗都谱成了音乐。一直以来,我们的谱曲原则是,适应当代小孩子的心理,轻松活泼,尽量做到让今天的孩子“喜闻乐见”。
主持人:目前也有不少以“国学”自我标榜的组织在推广“乐教”,儒行社与他们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赵金刚:我们不拒斥现代的形式。去年9月28日,我们在百年讲堂多功能厅举办了“古风今乐”音乐会,邀请了来自河南、广东、北京等省市合作学校的小孩子一起参与,所唱的大部分歌曲都是我们自己谱的音乐。今后,我们希望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感的东西,采取更丰富的形式,在多个领域有所拓展。
主持人:如何继承古代儒学经典的真精神,同时又不陷入“泥古”的误区?
赵金刚:儒学本身就有“时势”这一向度,强调“古今异宜”。儒学有它的变与不变,我们研读经典和进行实践,就是要把握变与不变这样一个儒学内在的张力。虽然我们讲的是儒家的价值,但儒家并不是古代的,他有超越时代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掘,也有不合时代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扬弃。“礼时为大”,或许这才是我们“儒行”实践真正需要探索的。
穿越时空的心灵翱翔
书中奇幻美妙的世界,是敞开的心灵之窗外最美的风景。——泛舟书海
■乔成治
十七岁的高中生活很忙碌,但即将到来的暑假,不仅可以让我细细地品味那些喜欢却没有时间拜读的好书,更让我有机会走近书中那些曾经令无数人向往的古代建筑,去体味人类千年的辉煌与奇迹。
那些遗迹简单粗糙,却彰显了一种丰富的精神。如果抛开历史去看埃及胡夫金字塔时,我们可能会对它嗤之以鼻,因为以现代审美来看,它显得如此单调。然而,它却描绘了一段历史,一段传奇。当我们用心去仰视它的时候,不禁会感叹它的雄伟,感叹古人的智慧,感叹法老权力的至高无上,也会想到它曾经历过的劫难——罗马人的征服,阿拉伯人的禁锢,拿破仑的炮火……然而它依然挺立在那里而从未倒下。无论辉煌与没落,简单的几何体,代表了一段文明永不消亡的决心。
那些遗迹破败凄凉,却代表了一段兴亡的历史。时过境迁,那些看似空壳的断壁残垣却最能体现一个帝国的盛与衰。曾经一个帝王的宫院如今杂草丛生,一座以荣华富贵为骄傲的宫殿,如今只能在现代技术的维修下保留住几座被严重风化且不足一米高的台阶与墙壁。想到大明宫,这个代表大唐二百多年盛世的标志性建筑物,当我们徘徊在它的废墟中时,它显得如此的沧桑与悲凉,但它留给今天更多的遐想与感悟,便是时代可以造就一个奇迹也可以毁灭一个奇迹,无论什么事物,当它极度存在的时候,势必会物极必反。一个帝国如此,一个人更是如此。
那些遗迹古老陈旧,却诠释了人类不灭的信仰。当萨拉丁率领他的穆斯林教徒军队攻入耶路撒冷时,他说:“耶路撒冷对我一文不值,但是它对我的宗教来讲却是无价之宝。”现在早已破损的墙壁,却记录着数十万人在此地浴血拼杀时的篇章。我们不禁会问,难道基督徒和穆斯林人之间几个世纪的争斗仅仅是为了这个一百二十六万平方千米的贫瘠土地的控制权?他们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土地,而是为了追逐他们心中的信仰,即对上帝的崇拜与对麦加的向往,仅此而已。今天,当你站在耶路撒冷的城墙上俯视大地,昔日的硝烟不会再升起,数个世纪的战争使文明更好地交融在一起,映入眼帘的是不同宗教的朝圣者。从古至今,不同文明汇集在此地,无论过去多久,无论和平或战争,耶路撒冷的信仰永远不会消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