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因材施教”的课改路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和以往比,这已经是一次巨大的突破。课改前,我们和其他学校一样,到处找职业中学接收学生,学生很分散,涉及专业也零散”,何光友说,通过提早介入职业教育,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目标,学生选择职高时不再有盲目、自卑或是羞耻的心理了,而是对将来的专业充满了兴趣和爱好。

    近几年,学校连续6年获得区运动会团体冠军,并获得全国学生健美操冠军。学生舞蹈“家乡的味道”参加全国比赛并荣获一等奖,最近,他们又接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悉尼歌剧院展演组委会的邀请,暑假里将把舞蹈跳进悉尼歌剧院。“要知道这对一群农民子弟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给了他们多么大的鼓励和自信。”李镇西说起这事十分激动。

    除了升学的丰收,更加令李镇西感到欣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阳光自信。

    他举例说,2012年运动会开幕式,学校给每个班3分钟时间展示风采,内容不限。学生们特别兴奋,想出各种点子,有模拟民族运动会的,跳骑马舞的,模拟收复钓鱼岛的……以往只需1个多小时的开幕式,这次持续了4个多小时。

    “我一下子就觉得,只要给学生一个舞台和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是令人叹服”,李镇西说,所有经过主席台的学生,根本看不出哪个是“特色班”,哪个是“直推班”,都一样的朝气蓬勃。要在以往,成绩稍差的学生可能连参与这类活动的积极性都没有。

    学生面貌的变化还表现在他们看待职业教育的观念和心态。学校曾有一两个学生,学业成绩可以读普通高中,但分班时主动要求到“特色班”。很多教师认为太可惜,但李镇西不这么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也正好说明课改实验的成功,就算少考一个普通高中又有何妨呢?”

    改革突围任重道远

    2012年9月,李镇西宣布了一个决定,除非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谢绝任何学校到校参观。

    原来,全国许多兄弟学校都想来参观取经,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到好几批。渐渐地,李镇西意识到这样不妥,“学校不是商场,外面的人一拨一拨地来,势必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我们需要不张不扬、踏踏实实地把学生培养好。”

    事实上,两年来,除了前面提到的中职生源存在“地域限制”外,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验仍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质疑。

    “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改革没有完全跟上”,何光友介绍,目前,教育部门评价方式仍是按照传统升入示范高中学生数来衡量。他建议,政府应把学校为中职提供的优质生源纳入评价指标。

    “我们现在完全是为了学生有一个美好前途在做这项改革,不仅没有受到奖励,还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负面评价”,何光友说,社会上仍有许多不理解,总觉得怎么这所学校办成职业学校了。

    还有家长出于传统观念和面子问题,无法接受孩子读中职的现实。分班时,从小喜爱音乐的杨某非常高兴地选择了音乐特色班,但她的父亲至今仍有些耿耿于怀,要求女儿提高文化课成绩,转到“预备班”去。

    根据成都市批复的课改方案,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可以实名推荐学生到高中就读,但第一年,李镇西并没有使用这项“特权”,因为他觉得改革刚起步,还不够成熟。

    今年,李镇西准备把“特权”用起来。“我们将组织校级干部共同制定推荐方案,一定做到公正透明”。他说,初中还不宜强调偏才、怪才,推荐学生的标准肯定是出类拔萃、品学兼优。

    两年过去了,尽管课改已走上了良性轨道并初见成效。但对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压力依然很大。“改革必须谨慎,尽管理论上我们都是在为学生着想,但每个设想要变成现实,还是得慎之又慎。”

    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把着力点放在“后面那部分”学生身上。“我们会理直气壮地抓‘直推班’,全力以赴办好‘特色班’。前者关乎学校的尊严,后者关乎着教育人的良知”,李镇西说,就他个人而言,后者在他心目中更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