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润泽幸福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孟万金

    教育部近期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以下简称“新《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是中国心理健康教育新的行动纲领、新的里程碑。中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走过30多年的历程。199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些极大地引领、规范和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世纪以来,世界兴起积极心理学运动。我们在汲取积极心理学营养的基础上,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扣和谐社会、幸福民生的时代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矫治补救向积极主动、发展预防方向转型,在实践新《纲要》方面彰显了自身优势。

    立足于奠基幸福人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独具中国特色。有观点误以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把西方积极心理学简单移植到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其实,真正的积极心理思想根源于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头的“正心”翻译成英语,即西方的“积极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正心”不仅包含积极的、正面的心理,而且还有端正、矫正心理之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塑造积极心理,奠基幸福人生”,主张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学习、生活、交往,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成为快乐高效的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让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积极的心理基础,为大国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以发展和预防为基本原则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把发展和预防摆在首位,主张正面开发各种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和对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通过发展来预防和化解问题,并具体梳理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内容,包括6大维度15项品质。认知维度包括知识和智慧(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情感维度包括人际和社交(爱、友善),意志维度包括恒心和毅力(执着、真诚),乐群维度包括公正和协调(领导力、合作力),律己维度包括节制和谦让(谦虚、宽容、持重),超越维度包括信念和境界(心灵触动、幽默风趣、信念希望)。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即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如生活、学习、爱好、社交等,关系指向如对己、对人、对事等,将新《纲要》规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镶嵌到6大维度15项积极心理品质里面,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育关键期以及知识的逻辑性,制定出了各年级的课程标准,分层次、分梯度设计教育内容,通过地方和校本活动课课程教材电子资源包使各学段内容落到实处。

    实施过程“润物细无声”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人人事事、时时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其从学校边缘性工作转移到学校核心工作中。

    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力戒学科化和医学化倾向,强调生活性、自然性、活动性、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极大地提高了实效性。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进入实际情景、模拟情景或想象情景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认识,加深印象,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

    (作者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教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