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正相向而行
一枚小竹签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英美教师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的那一枚小小的竹签,虽然重量不足10克,但正是这一枚小竹签,使超过总数80%的那些在课堂上反应相对迟缓、学业基础较弱的学生获得了同等的锻炼机会。
一个问题提出后,当讲台上中国老师寻找教室内举起手准备应答的学生时,几乎所有观课者都发现了中外课堂一个很小的细节——在英美教师讲授的4堂展示课上,每位教师都事先准备了一个小盒子,盒子内装着标注了数字的竹签,每一枚竹签代表的是一名学生。
在讲授“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课时,安吉·卡斯特拉纳·法瑞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小组学习,但每次与学生进行简短交流后,她检测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时,都是握住装着竹签的小盒摇一摇,以抽签方式,邀请与签号对应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与安吉·卡斯特拉纳·法瑞的做法相似。向学生宣布上课开始后,盖比·阿罗约并没有像中国近几年课堂比较流行的以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导语”方式切入主题,而是花了1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摆在学生面前的答题纸、彩虹糖用法,并示范抽签答问的具体形式。
“今天,我们将用彩虹糖来学习辨别等值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大家知道什么叫等值吗?”盖比·阿罗约话音刚落,随手拿出小盒子摇了几下,并从盒子里取出一根竹签,“请2号同学回答!”
在短短40分钟的数学课上,盖比·阿罗约从盒子里随机抽出15根不重号的竹签。而同样是40分钟的一堂中国教师主讲的课上,记者注意到,在近30名学生中,直接发言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8人,其中3名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学生被老师邀请回答了两次,1名学生回答了3次。
一枚小小的竹签背后,传导出中外教育思想怎样的差异?它给中国教师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
“我有个疑问:我们的学生在小组讨论结束汇报交流时,到底是在汇报他个人观点,还是在汇报小组共同的学习结果?”中关村第一小学教师陈成军说,“小组学习确实能使孩子在互动中培养社会性,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学生与自己的交流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元交流对话,这恐怕是我们今后课堂教育教学需要反思和不断探索的新领域、新课题。”
透过中美英8堂展示课,记者发现,讲台上的几乎每位教师,不论来自中国,还是大洋彼岸,他们都在试图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尽可能地使课堂“互动”起来。但在现实的每堂课上,总有几位学生是课堂“头脑风暴”的中心,大多数学生则处在“风暴”的边缘。
英美教师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的那一枚小小的竹签,虽然重量不足10克,但正是这一枚小竹签,使超过总数80%的那些在课堂上反应相对迟缓、学业基础较弱的学生获得了同等的锻炼机会。或许,这就是英美课堂自然折射出的学生公平观。
中美两节数学课让中关村第一小学同样是教数学的刘锌老师感慨万千。她说:“从美国教师课堂,我不仅看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设计都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而且教师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把目光集中在每个学生身上。”
虽然中美英教师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肤色以及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在面对相同的授课对象时,教师对于教学对象不同的关注视野不仅刺激着数百名中国观课者敏感的神经,而且引发了观众对于中国式学生公平观的反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认为,英美教师借助竹签等教具,既以一种随机抽检的方式及时检测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水平,同时教师的关注落在了每个孩子身上。
东西方课堂教学正面对面靠近
目前中国努力要学习的西方的东西,恰好是西方人要改变的东西。而东方教育想要抛弃的传统,正成为西方教育想要努力学习的东西。这说明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都是从自身问题出发的。
“身处一个封闭环境里,中国很多地区名校像是一座座一家独大的山头。这次中关村一小把北京4所名校的老师聚在一起,又把海外老师请进来,大家在一起上课,让学生、老师能看到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课堂对于不同教材、课程的不同处理技法。不管这些处理成功与否,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中西方课堂参照的全新视角,在这个镜子里面,中美英不同国家的教师可以清晰地照见自己,在山头与山头之间找到许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经验。”原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喆说。
目睹了中西方教师不尽相同的课堂表现后,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说,如何真正关注学生和尊重学生是当前各国教育最为迫切的问题。过去,国内很多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是专家引领的自上而下改革,至于孩子到底能否接受,是否符合教育规律,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从中美英课堂对比中,“我发现了一个东西方共性特征:老师对学生深层次资源的捕捉、利用和积累。实际上,真正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非某一位名师或某一组专家加工制造出来的,而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生生互动、生师互动中产生的深层次资源”。
此次国际课堂教学研讨会给坐在“观众席”上所有专家、学者、校长、教师最大震撼的,不是各国教师课堂教学技巧,而是在同一个时间剖面上观察中美英基础教育课堂时,中西方都能从对方课堂上看到各自的“影子”,东西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正在面对面走来。
陈如平说,美国和英国教师的交流课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充分,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性贯穿始终,而且课堂教学全程有很多学习效果检测的环节,老师以此作为决定下一个教学环节进度的重要依据。这正是被中国许多学校摈弃了的课堂传统。
过去,在西方国家课堂上盛行的以学生兴趣为价值皈依的互动探究式教学,不仅正在成为中国课堂的新宠儿,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
到底是什么让东西方基础教育在相互靠近?这种相向而行的背后,究竟是巧合,还是人类教育的发展规律使然?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从‘有学上’过渡到了‘上好学’阶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成了学校教育当前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认为,提高质量既要转变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造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还要把关注点放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健康成长,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状况相似,质量危机,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交集问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认为,目前,世界各国对质量的关注都从自身的问题出发来提出解决思路。所以,出现了中国努力要学习的西方的东西,恰好是西方人要改变的东西;而东方教育想要抛弃的传统,正成为西方教育想要努力学习的东西。这说明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都是从自身问题出发的。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的问题,在于比较僵化、死板,太注重知识传授。而西方的教育传统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发展、独立思考。
在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上,国内已有很大改变,不少学校教师都能拿出许多极具创意的展示课,但是作为常态课,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陶西平说,尽管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教育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指向并不完全相同。比如,东方的教育改革更强调解放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而西方许多国家由于存在的问题不同,它们正在模仿和借鉴中国传统教育中一些被实践证明富有成效的做法,比如,统一考试、以教学考试成绩评价老师业绩等办法。
“将中美英三国的教师聚在一起交流,并非要对比中外课堂教学形式本身,而是让中国老师在横向的国际比较中,认识到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缺点,然后实现教育自觉,坚持我们传统中的好东西,不是盲目地模仿和追随西方课堂光鲜靓丽的外在形式,而是要学习西方教育的民主观、公平观,学习他们对于认知起点不同学生的尊重,学习他们对于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尊重,学习他们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刘畅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