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毒”方能换来科研净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华社记者 罗沙 吴晶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日通报了多起科研不端典型案例,伪造、篡改、剽窃……种种不端行为让人触目惊心。再看近年来一系列频频让中国学术界蒙羞的丑闻,更说明科研不端行为正如病毒般侵蚀着科学研究的肌体,不痛下决心治疗,科研环境就难以纯净。

    人们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揭“家丑”的行为叫好,因为只有这样铁下心、黑下脸,将学术行为不端者钉上耻辱柱,方能警醒后人,引导广大科研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潜心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活动,只有在严格的职业标准、严谨的道德规范、健康的研究环境中,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才能持续发展,不断造福人类。

    惩治科研不端,必须痛下决心。如果在发现不端行为时不能及时施以重拳,严格惩处,却处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曝光时躲躲闪闪,查处时瞻前顾后、扭扭捏捏,非但不能给弄虚作假者以棒喝,还会使心存侥幸者产生错觉,助长更严重的歪风邪气。

    惩治科研不端,更要敢于“刮骨疗毒”。种种科研学术造假行为,莫不与管理体制机制有关。清除科研造假现象,应当大胆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科研经费申请、使用的过程监管,建立客观、公正、独立的学术申报和评奖制度。应彻底反思“论文至上”和“‘SCI’崇拜”的错误思维和做法,摒除考核体系中的非正常导向,铲断不端行为背后的利益链条,让不端行为变得不划算,乃至不可能。

    期待更多单位向科研不端行为挥出重拳,打出一片科研净土。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