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视窗重新认识教科研的价值
长期以来,关于中小学教师是否做教科研有许多争议。有人认为教科研就是写论文;有人认为做研究是大学教授的事情,中小学教师把课教好、把班带好就可以了;有人认为做研究是“多此一举”,甚至是“不务正业”。导致对教科研认知偏差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教育功利性的一面,对于一时看不到结果和效益的东西,教师不愿意做。二是在传统教育中,重视经验而轻视理论,不善于探究规律。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助推器,教科研需要重新认识与界定。 教科研的定位是探究未知。面临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群,某些教育理论会失去效力。儿童有什么特点?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当学生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发生变化时,如果不探求未知,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教师可能就会遭遇已有经验的“失灵”。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论,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条件下适用,需要不断修订和发展。教科研的本质是探究教育实践中未知的规律,不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教育是面向生命个体、促进生命成长的事业,培养人的工作不可能像制作产品一样执行固定的程序和固有的标准,而是一个复杂的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因而,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研究,在研究中解决现实的问题与困惑。 教科研是促进教师高阶思维成长的过程。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框架可以归纳为7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怎么样,谁,在哪里,什么时候。对这7个问题的回答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认知。比如,我们遇到了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这是一个笼统的判断。我们要明确对“学习”的理解,需要一个概念进行界定,“不爱学习”是不爱看书、不爱做题、不爱写作业?还是课堂互动不积极、不喜欢回答问题?这是“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爱学习”,但在校外培训机构学得很有兴趣;有的学生不爱参与,但愿意自己钻研;有的学生不爱做题,但喜欢阅读。这些都需要教师去研究,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后续还有“如何采取措施”“效果怎么样”等问题。这是一个完整的科研思维的过程。这里包括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背景,对研究问题的描述、厘清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对研究成效的评估以及对研究过程的反思。教师做研究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训练,是“自圆其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教科研是贴地行走的行动研究。教科研的重要载体是课题,课题是从实践中选择,在实践与研究中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创新教学方法的行动研究。教师做教科研需要经历选题、开题、研究、结题等一系列过程,研究过程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经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逻辑思维得以发展、系统思维不断建构和理性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从现实的情况看,通过教科研可以开阔教师视野,不至于让其每天陷入“分分分、考考考”的枯燥乏味中。 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是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特点。研究与工作不矛盾,把握研究逻辑和工作逻辑的区别。工作是综合推进的,研究是限定范围、“切分条块”的,不能通过一项研究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持续研究,可以提高应对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教科研是“无用之用,为之大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没有做教科研的教师,很难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深意。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证明了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 “少即是多”,教师通过做教科研,不断聚焦教育本质,提高工作效率和境界,进而走上研究之路。教科研对丰富教育策略方法、引领教育发展变革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一种隐性的存在,但却是关键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科研对教师而言是“无用之用”,从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来看,培养更多的科研型教师是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用之用”。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