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走出来”的报告解决农民信贷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画外音

    2013年,对于吉林省农安县农民刘富贵来说是个好年头,因为今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数着票子,买了车子,盖上房子”的梦想。在长春市桂林路附近的市场里,刘富贵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开着新买的农用四轮车将家里种的菜运到这里售卖。这天,吉林财经大学安明友副教授碰巧到这儿买菜,刘富贵说:“今天剩下的菜已经预定了,明天再来吧!”一向爱和农民聊天的安老师便和他闲聊起来,刘富贵得知让他圆梦的贷款政策正是安老师提出来的,刘富贵激动得拉着安老师的手不肯放下……

    2013年7月的一天,长春的气温高达33度,一早的太阳就像发了烧一样,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来气儿。凌晨4:00,吉林财经大学学生孙华悦早早地起床了,快速地洗漱穿衣,背上挎包,走到学校大门口时,有同学远远地喊着她的名字,孙华悦挥挥手,快步地走了过去,汗水已经湿透了她的衣背。孙华悦上了大客车,30多名队友已经差不多到齐了,4:30,车子启动。乡间的小路很窄,由于前几日暴雨,道路非常泥泞,大客车很难通过,同学们从袋子里掏出雨靴换上,相互牵着手小心翼翼地走向农户家里。

    从大三开始,孙华悦便加入了这支由吉林财经大学安明友副教授率领的“服务三农调研团队”。三年来,该团队已先后百余次深入农村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形成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信贷难题。

    ■通讯员 夏永健 王彬

    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安明友副教授在提出“以粮食直补资金担保建立农民基本信贷保障制度”建议后,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农村的金融生态,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他带领学生开展了“科研从身边开始”的活动,率领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了大量调研。

    “如果没有体验过,你无法了解那种辛苦”

    刚开始,几个“90后”大学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参加下乡调研。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旅游,一种有别于城市的生活体验。

    肖宇是一个典型的“90后”大男孩,爱酷、爱美、爱自拍,“我想着天再热也就是几步路,所以就穿着拖鞋去调研。我已经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是到了那儿,才发现梨树村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想象的地方。大雨过后的道路实在是太泥泞了,走几步脚就插在了泥里,而且大多数农户家里都养牛、狗、猫等,有时候还能看到老鼠来回跑……”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梨树村吃的第一餐饭,他回忆道:“那是在中学食堂吃的,一大锅肉,很有气派。之前,我们常上大众点评网觅美食,对色香味的追求精益求精。此刻,面对着长时间不识肉味的孩子和乡民,心中那淡淡的酸涩感早已替代了美食情结。”

    然而,生活还在继续,大量的高质量调研才是真正的考验。“如果没有体验过,你无法了解那种辛苦。”调研队员张文竹说,“调研时间紧迫,行程安排得很满,中午到达目的地后,我们马上投入‘战斗’,分组采集信息,等到下午一两点钟才吃午饭,晚饭也要到七八点钟吃,走访结束之后,还要对当天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汇总,每天晚上都得忙到深夜。”

    在这些学生看来,短短几天时间里,虽然完成了调查问卷,但是他们并不可能了解当地人生活的全部,甚至他们平日里所认为的艰苦对于当地人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有一件小事可以证明这点:张大爷和张大娘是村里普通的农户,住的房子很破,生活拮据,外孙女洋洋6岁还没有上学,看到家里来了有知识、有文化的哥哥姐姐们,就围着转,小孩子不停地问字怎么写,笔怎么用,这是他们司空见惯的情景。“那是一个与灯红酒绿的都市完全不同的世界。”调研队员任韧感慨地说。

    “珍惜当下的生活,让自己学会感恩”

    “90后”的大学生有着城市青年的各种“都市病”:骄傲、娇气、冷漠、有网瘾……但在兰帅看来,这些代表了城市孩子的个性。“如果我现在就不玩网游了,不买零食了,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真这样的话,那就不是我自己了。”兰帅说。兰帅认为,虽然短期的下乡调研不可能深刻地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但是真的会给他们带来一些观念上的碰撞与冲击。

    从农村回来后,兰帅开始重新规划自己,之前一直有很多不敢面对的问题,现在有勇气重新面对。“每当有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边人的生活,当然就会觉得这些都不算是什么困难了。”孙大娘的家庭让兰帅有了一个参照系,也让他明白了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值得珍惜。“孙大娘在家照顾两个孙子,姐姐13岁,辍学在家,弟弟刚上小学,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在外打工,房子是草房,屋子里的地是土的,水多些都能和泥,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苍蝇在屋里乱飞”。兰帅说:“珍惜当下的生活,让自己学会感恩,这是我现在最大的感触。”

    “开始做调研的时候,我觉得农户应该主动配合,真诚、真实地回答问题,否则调研问卷毫无意义,但是由于问卷会有一些涉及到农民自身经济状况,所以有的农户或者拒绝回答,或者大门一锁。这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就不断地思考怎样才能让他们敞开心扉地进行交流,后来,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需要技巧。”常丽说。调研过程中也有很多“斗智斗勇”的小插曲。比如说,一次到老大爷家调研,由于涉及到农户土地流转、资产负债情况等问题,老大爷起初不太愿意回答,我们就先回避这些问题,和老大爷唠一些家常,从家里养的猪到院子里的拖拉机,几个人聊得不亦乐乎。聊着聊着老大爷忽然问了一句:“姑娘,你们问这些问题到底要干啥啊?”我们几个同学面面相觑,心想刚进门的时候不是介绍过了吗……然后又跟老大爷解释了一遍,老大爷搓着手笑着说:“本来以为你们是‘上边’下来调查队,目前我的家庭状况是……”

    “让青春的思考,为农民插上致富的翅膀”

    通过大量的调研,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城市与乡村这个根深蒂固的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巨大差异。由于接触社会少,社会实践经历不足等原因,常出现学生被农民问到尴尬的状况,但他们会通过回校充电、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调研前的培训,积极地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找出路、解读政策。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大顶子村村民李大爷听说省里来了调研队员,便匆匆地跑到村部,一进门便大喊道:“你们可来了,我们村的村干部扣农民的直补钱,一家扣了好几百,老黑了!”村干部刚要解释,就被李大爷给“噎”了回去,“别说了,说了我们也不信,钱少了,还说什么?”调研队员详细问清事情的原委后,便向李大爷解释:“每年的直补资金是分两部分发放的,今年的第二笔钱还没有打进大家的存折里,村干部没拿大家的钱,钱是国家给的,他们拿不走,也拿不到”。随后调研队员挨家挨户地给大家解读了政策,让原本非常紧张的干群关系得到了缓解。

    每次调研回来,调研队员都要在车上开总结会,总结本次调研的收获与感悟。“很多大学生都想着凭借知识和双手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善人们的生活,通过调研,才知道,我们都是不了解乡村和农民的‘他者’。一群年轻人,真的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吗?这个几率并不大,我们甚至并不一定有能力为落后的乡村做一些事情。调研也许还不是很深入,但在我们心里埋下了思考的种子。我们学会了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改变他人命运的途径。”常丽在总结时说道。

    谈到高校服务“三农”,安明友说:“高校不仅要教书育人,也要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学生统计了上千份调查问卷,他们从中不仅了解了目前农村的金融生态,还增强了责任感,现在有很多学生回到家乡,自发地进行调研,他们统计的结果也完善了报告的不足,确实能让更多的农民受惠。”

——————微观点——————

突破大学“围墙”走向田间地头

    ■宋冬林

    大学应当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勇于创新、努力实践,培养素质高、上手快、后劲足、适应性强的综合性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真正做到“理实交融,知能并重”。大学不能设“围墙”,应该彻底改变封闭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社会调研、“三下乡”实践、法律普及、社区团建、行业帮扶、科技支农等一系列活动,架起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体制,大学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基层建立起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共赢关系。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道德教育、社会规范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社会实践作为载体,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被推向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学已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

    大学要进一步拓展其社会服务的功能,以引领、开拓、创新文明进步的新空间。大学只有与社会紧密互动,才能彰显自身价值,真正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只有将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回馈社会,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的功能与成就。我们主张大学广泛参与科学普及,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成为社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我们倡导大学形成富有特色的创新文化,这是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深厚土壤。我们鼓励大学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大学要发挥优势,面向国计民生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际发展动态,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大学只有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自身才能实现有效益、有后劲、可持续的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