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头脑往下走”如何走出道理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顾骏

    据报道,每年寒暑假,深圳蓝衣工人合作社都会举办“一流的头脑往下走——大学生寒暑假进厂实践调研夏令营”。50名来自全国各地著名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经过层层选拔,进驻深圳、东莞的数十家劳动密集型工厂,在流水线上体验农民工生活。主办方希望借此培育一批对农民工有深层次了解的未来“高知”,能在更高层次上为农民工权益保护事业出力。

    “一流头脑”听起来很丰满,但行为表现却很骨感:蓝衣工人合作社每期招收50名大学生参加该项目,每次报名人数都超出预期,但迄今200名进入企业的大学生中,能坚持下来干满一个月的不到100人。许多主攻法律、劳动关系、新闻传播等专业,掌握了维权的法律武器或传播手段的大学生,20多天后便由信心满满变成“萎靡挫败”,因为“任何维权努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在被问及“你们觉得自己和工厂里的工人们有什么区别吗?”最多的回答是“没什么区别”。

    其实,真正让“一流头脑”颓唐的,并非残酷的现实。无论深圳、东莞一带的“血汗工厂”如何“无情”,同为“90后”的青年农民工都在默默承受着。没有退缩,也没有抱怨,因为他们从小知道,人生道路并非玫瑰花瓣铺就。相反,“一流头脑”自小学起,眼前就是梦境般的美好生活,一帆风顺的灿烂人生,公平正义之神骄傲飞翔,法律之剑所向披靡。在他们的想象中——老板虽谈不上慈爱,总有所畏惧,官员称“人民公仆”虽显矫情,总还讲道理。等到站上流水线,方知社会里还有“被法律遗忘的角落”。因此,他们的崩溃不是缘于现实,而是缘于对现实的不现实憧憬。不过,如此不堪生活一击的头脑,还能否称为“一流”,自可存疑。

    “一流头脑”在现实面前睁开眼睛,没有坏处。若干年后,他们肯定还会发现“被遗忘的角落”并非仅仅存在于“血汗工厂”之中。到那时,他们或许不会再如此意外和颓唐,“一流头脑”会在生活现实的锤炼中成长。

    再往深里说,“一流头脑”本来就不是在学校这个近似“无菌室”的环境中可以培养出来的。在千人一面的说教、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氛围中脱颖而出的“一流头脑”,充其量只是大棚里的产蛋鸡,其生命力、耐受力和行动能力,同苍鹰、海燕、鸿雁甚至麻雀都不能相比。真正的“一流头脑”必须“往下走”,不仅要通过类似的社会实践项目往下走,毕业后还必须像农民工一样“养家活口”,在社会中炼个通透,才有可能“功德圆满”。

    笔者在大学任教多年,深感今日大学生“过于幸福”。社会学必须探讨生活现实,少量接触一些社会问题实属必要,然此举却让不少学生感觉大坏——“一样联系实际,为什么不找‘阳光’些的?”视野之窄,心理之脆弱,太有必要“往下走”了。

    世界从来不是尽善尽美的,转型中的中国难免存在种种不如人意的地方,真正的“一流头脑”能从不如意的现实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不会因为小小挫折便“萎靡挫败”。作为新的一代,“一流头脑”必须明白,上一辈交给他们的世界,已经比上一辈接手的世界美好多了。他们不能满足于对即将接手的世界评头品足,甚至牢骚满腹,而要认真考虑,当自己将这个世界交到下一代手中时,又能比现在接手时变得美好多少?

    遭遇崩溃之后的大学生,还必须思考一个“有伤自尊”的问题:空有“一流头脑”,他们在“血汗工厂”里难以作为尚可理解,而将来有所成就之后,他们会不会记得“血汗工厂”中的一幕幕,会不会以个人努力争取改变这一切,才是真正的考验。如果现在同农民工没有区别,将来同农民工又太有区别,如此“一流头脑”不提也罢,如此“往下走”不走也罢。(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