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梦想”变为现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云南省龙陵高级职业中学校长侯丙生 云南省龙陵高级职业中学玉雕教学实训基地

  “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将梦想变为现实”是云南省龙陵职业高级中学八年的寻梦之旅。8年间,他们伴随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梦想,使一个原本濒临倒闭的学校起死回生,植根于龙陵那片神奇的沃土之中,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龙陵职业高级中学所创造的奇迹,真真切切地验证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阐述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的科学论断。

  尤其是龙陵职业高级中学的华丽转身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好的学校需要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定能打造出一所好的学校。”它充分地证明了“梦想是实道理,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真道理”这样一个真理。8年间,龙陵职业高级中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龙陵职业教育的明天绘就了一幅美丽画卷,为全国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

  

  龙陵,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怒江、龙川江两江之间。这里古称“勐弄”,清代改“勐弄”为“龙陵”。这里以山脉水势为据,高峰插天,直出云表。据此,取龙川江之“龙”和山峦陵岗绵亘之“陵”,“龙陵”的名字由此闻名天下。云南省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就坐落在这座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江水飞天、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之中。

  2004年对于龙陵职业高级中学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职业教育由“梦想”变为现实的转折点和重要的里程碑。8年间,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负重图强、锐意创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举摆脱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成为了贫困地区探索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求索篇:走出困惑

  龙陵职中创办于1984年,现有占地面积105亩,规划占地面积250亩,有教职工142人,外聘教师60余人,职高学生4031人,成人教育函授学员1000多名,年短期技能培训4000余人次的办学规模。2010年被省政府部门认定为“云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云南省示范性职业高中”。

  就是这样一所学校,2004年却遇到了生死攸关的问题,跌入了历史发展的低谷。当年,学校有教工45人,仅有学生257人,平均每名教师5.7个学生,最少的一年仅招了27名学生。校办企业、实训基地更是一无所有,全校仅有的与普通中学不同的是有一个电子、电工、电力拖动三合一的实验室。由于师生比例失调,职业教育培养成为了空白,校园被戏称为“婚介所”,学校走到了濒临倒闭的绝境。

  面对一所揪心的学校,侯丙生校长陷入了极为痛苦的沉思之中。他困惑、他抉择、他彷徨、他奔波、他期盼着学校早日起死回生……为突破重围,侯校长与领导班子一道,将仅有的几十名教职员工视为宝贵财富,手挽手肩并肩共同踏上了探索之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寻求发展的真经,他们怀揣着对职业教育的梦想,躬下身子诚邀社会各界建言献策,开展了“突围”思想大讨论。学校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我们敢于创新、负重前行,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的好路子、好方法,就一定能够带领龙陵职业教育走出阴霾、迎来光明。侯丙生校长认为,学校新的发展路径,就是通过一定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经得住市场的检验。尤其是,我们要以全新的理念,超前的意识,使学生靠学到的技能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

  龙陵职业高中就是在这样无法照搬的前提下,立足县情、校情,创新性地提出了“求实、求新、求变”的办学新思路,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即从招生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并举转变,办出精品学校;实现毕业生从输出型向招生输入型转变,为地方工业化推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引进职教新理念,从单一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向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转变,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到2005年底学校被认定为“云南省示范性职业高中”。尔后,学校再次开足马力,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台阶、一个坚持、一条主线、五篇文章”的办学新思路,引领学校向更高的目标挺进。

  “一个目标”:建成滇西一流的职业学校。“两个台阶”:用3至5年达到省级重点职业中学的办学标准;用5至8年达到国家重点职中的办学标准。在校学生数分别达到2500人和3500人。“一个坚持”: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适用型人才。“一条主线”:牢牢抓住“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这条主线不放松。“五篇文章”:即根据校情做好联合办学,校企结合办学的新文章;根据县情做好贫困生救助、后进生成才的好文章;根据省情做好面向南亚、放眼全省的全文章;根据改革做好理顺体制,激活内涵的重文章;根据就业做好“进口旺、出口畅”,面向“三农”、服务社会的大文章。

  现在,回想起当年的那番景象,侯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仍记忆犹新。尤其欣慰的是:他们以“拓荒牛”的精神,为龙陵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创设了一片晴空,勾画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发展篇:走向成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这所学校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办学目标后,学校领导班子又亲手制定了“四大”举措,突破重围、破解难题、攻坚克难,确保了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与时俱进、走向成功。

  举措之一:创新办学模式,破解实训难题。总体创新思路是: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实践“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建设适应于市场发展的实训基地,创新“造血”功能,大力发展勤工俭学。

  经过8年的努力,学校已成功创办了路通职业介绍部、龙陵吉祥教育服务中心和佳骋驾校三大企业,建成计算机培训中心、工程机械培训部、龙玉风情园(客房餐饮培训部)、黄龙玉雕刻教学基地、石斛组培生产基地、石斛种植示范基地、机修厂等14个实训基地,校办固定资产达到了3000万元。这些基地的建立,形成了集教学、生产、科研、实验、示范、经营、创收于一体的办学新格局。据统计,仅此勤工俭学一项,学校年收入就达300多万元。2011年被云南省教育部门授予为“勤工俭学”示范基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无私相助,使学校度过了难关。2005年为扭转被动局面,全体教职工每人集资5000元,购买了一台装载机,便成立了工程机械培训部,开始了边营运边教学的创业生涯。现在,工程机械培训部越做越大,机械从1台增加到6台,成为龙陵县最强的工程队伍之一。用侯丙生校长的话讲,在学校困难时期,是全体教工的热血和一片真诚的心,支撑着学校走到了今天。“学校的昨天、今天和未来是不会忘记他们为龙陵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付出的辛勤汗水……”

  2010年,随着龙陵县邦腊掌温泉、黄龙玉产业、松山抗战文化的强势开发,学校又自主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餐饮实训基地“龙玉风情园”;2011年学校再投资300万元成立了佳骋驾校,购置20辆教练车,建设一处标准的训练场,每年培训学员近2000人;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与福建华盛玉雕厂共同投资兴建了“龙陵职中华盛玉雕教学基地”,从内涵建设上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举措之二:创新工作机制,破解招生难题。为扩大招生规模,新班子上任后,就及时建立了招生工作奖励机制,教职工分成13个小组,在校长的带领下,顶风冒雨,进村入户,走访学生家庭达3000多户。在校学生从2004年的257名增加到现在的4000多名,连续8年超额完成市教育部门下达的招生任务。

  近年来,学校还与缅甸贵概圣光中学实施联合办学,吸纳缅籍学生前来就读,揭开了涉外教育的新篇章,为全面开展涉外教育探索了新路。

  举措之三:创新学校管理,破解育人难题。为使职业教育上质量上水平,学校全面推行“三生教育”,努力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他们的主要特点是:

  坚持每周一升旗后召开班主任例会。通过班主任例会,将管理信息落实到各个层面。坚持每季新生入校后,开展一个月的入学教育,开展以励志为主的入学教育,使学生坚定信心、树立斗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坚持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分片包干负责全县各乡镇的学生及外地学生的生活指导工作,运用养成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品质内涵。坚持对女生的分类指导,学校成立女生工作小组,对女生的心理、生理健康及时指导;树立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坚定信念。坚持实行领导班子、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挂钩宿舍制度和“五字连心”工作法。即进学生门、知学生事、帮学生忙、解学生忧、暖学生心。让广大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走得稳。坚持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帮扶那些学习困难、思想意识淡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帮扶关系,作为教师考核和评模评先的重要依据。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组建摄影、舞蹈、十字绣、公益、跆拳道、吉他等学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此外,学校还利用龙陵独特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境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全校师生到“松山”龙陵抗日战争遗址;到被国家授予“缉毒先锋站”称号的木康检查站;到云南党组织创始人李鑫纪念馆了解革命历程;到滇西抗战纪念馆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