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暖西吉:梦想照亮山里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讯员 张明平

    宁夏南部的西吉县是世界上“最不宜人居”的地区之一,暑假里江苏大学6个学院的11名大学生来到这里,开始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爱暖西吉”支教活动。

    前两天,江苏大学的董晓言老师收到了远在宁夏西吉县的回族女孩马小玲发来的短信:“老师,开学了,我今年一定会好好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为考上江苏大学而努力奋斗!”

    马小玲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沙沟乡的一名学生,是董晓言的资助对象。今年暑假,江苏大学 “爱暖西吉”支教协会的志愿者来到这里,在马小玲的家乡开展了一个月的支教活动。

    困难,挡不住支教的热情

    四间砖房,一堵泥墙,一个铁筐加木板支起个篮球架,坑洼不平的一百多平方米的“操场”……暑假里,当笔者随江苏大学能动学院党委副书记石祥看望支教志愿者,来到地处深山坳里的沙沟乡甘沟村小学时,呈现在眼前的景象多少让人有些意外。遵照当地习俗,男生可分散到村民家里去住,而女生只能住在学校里。腾出的教室,与其说是宿舍,不如说是杂物间,里面堆满了行李和各种教学用品。所谓床,也是门板和从羊圈里“淘”的木板,铺层稻草,再铺上褥子。最初的几天晚上,学生经常被散发出的膻味和不时爬出来的虫子惊醒。几天后,这些平素胆小的女生变得很“淡定”了,从被子里摸出一只昆虫再也不大惊小怪,用她们的话说,“默默地摸出来,扔掉!”

    “这里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甘沟小学唯一的教师兼校长马荣说,那儿生活用水靠汇集雨水,吃的水要每隔一段时间去镇上的集中供水点拉。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家都是“惜水如油”,就连一向爱美的女生洗脸基本靠湿纸巾,6个女生一天的生活用水只有一脸盆,洗头、洗澡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大山,隔不断求知的渴望

    “村里到乡里要翻过一座大山,山路崎岖,要走一两个小时,太小的孩子去不了,只有在这上完一二年级后才能去乡里上学。”马荣说,正是不忍心看着孩子们到了年龄不能上学读书,高中毕业不久,他就从爷爷手里接过了教鞭,迄今已18个春秋。

    尽管是暑假,但听说有大学生要来支教,远近几个村庄的孩子都纷纷赶来报名,从学前班的、到即将升初三的,从五六岁到十七八岁,总共有近50人。“起初的两天大家忙着做开课前的准备,竟有不少孩子天天来学校转悠,问哪天开课。每天8点半上课,许多小朋友不到七点就守着教室门口等着开门了。”支教协会的成员王文龙说。甘沟村所在的地区是回民聚居地,在那里一户人家两三个甚至五六个孩子很正常。“十岁的孩子就会生火做饭,每天5点半下课以后就要赶回家里做晚饭,等父母从田里回来。”志愿者方金明说,平时上课时,5岁的小朋友还要照顾3岁的妹妹。支教期间,常有孩子在课堂上被家长喊回家干农活去了,“离开教室时,那种留恋、无奈的目光,让人不舍和心痛。”

    爱心,连通山里孩子的梦想

    这次支教,志愿者们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了解和收集那里的贫困生信息带回学校,以建立“资助需求信息库”,通过宣传与沟通,让更多的山里娃得到帮扶。

    “走访的过程,也是内心不断被触动的过程。”王文龙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小梅的姑娘。小梅名叫马凤梅,今年8岁,十分可爱、乖巧,上课时总是坐在前几排。后来家访时得知,小梅因为左腿肌肉萎缩一直没能上学,为了治病已经花了三四万元医治,病情却没见有好转。小梅的父母都在银川打工,一个月的收入不到2000元,家里一共有6个孩子,沉重的负担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

    “建立贫困生需求信息库,让更多的孩子得到‘点对点’全方位的帮扶,是学院团委‘蒲公英行动’计划的宗旨。”江大能动学院党委副书记石祥介绍,“爱暖西吉”支教活动开始于2010年初,最初由该院的一名宁夏西吉的孤儿大学生发起,迄今为止,已先后有45名志愿者前往西吉支教,受益的学校已达4所,接受教育的学生达500人次。

    支教成员刘慧超在支教日志里写道:“我们和这里的孩子们共同成长……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好在我们来了。希望‘爱暖西吉’能成为一座桥,跨过大山,沟通甘沟和外界,也连通孩子们和他们的梦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