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与美同行》宋术成编著 中国诗书画出版社
■米海峰
要“与美同行”,当然要知道什么是“美”。那么什么是美?这可是个难题。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的“美是和谐与比例”、亚里士多德的“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区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到现在中外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对美的种种解释,都无法给美一个完美的定义。
如果我们把“美”解释为“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是一个真与善相统一的,能够激起人们感情愉悦的感性形象”,那么这个“形象”还是不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具体的,可以通过视觉或其他感官所能感知的样貌。
于是,人们想出了很多与“美”相近的词语来诠释美,如美即是真,美即是善,美即是和谐,美即是高尚……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美是各部分之间的一种秩序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他将人的主观上的社会审美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结合起来,说出了美的特征。
但这些仍然感觉很抽象,因为我们不是哲学家、美学家,我们的学生们更不是。
还是我们的古代祖先聪明,他们物化了本来感到抽象的美的本质,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来阐释什么是美,比如他们以玉来比美:“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是把美玉比作人的纯洁温润的美德。再就是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以翠竹的生态引申到刚毅谦逊的美的人格。还有高洁之松树、暗香之梅花,等等,都被比作高尚坚毅、宠辱不惊等美的人格特质。总之一句话,美就是“天人合一”,在人看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这个问题上,19世纪俄国的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的观点,暗合了我国古代先贤对美的理解,他认为“美是通过生活概念被人认识的”。
那么,就从生活中寻找美吧,不必找出哪个词语或哪个句段来给“美”一个精确的定义,其实,我们的学生完全能从生活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
《与美同行》一书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美是难的”,但作者把这个难的命题写成了“好玩的审美”。在这本书里,作者山东烟台实验中学美术教师宋术成找到了与他的学生们探讨美的切入点。该书没有艰深晦涩的理论陈述,没有道貌岸然的高深说教,有的只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平易而亲切的“聊天”。读起来轻松,听起来愉悦——这正是作为一位中学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可以想见,他的课堂一定如他的文字般活泼而有生气。
与美同行,当然要欣赏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说:“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在这本书里,作者引导学生欣赏了很多古今中外美术家的作品。与一般名作欣赏一类的书籍不同的是,宋老师是与学生共同行走在美的路上,让学生与他一起成为本书的作者,那一篇篇附在赏析文章之后的“我读名画”,给了学生们发表自己见解的天地,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宋老师的课堂的确与众不同,值得称道。
若从跻身美术教师行列开始算起,宋术成“与美同行”已然26载。还记得那是在1995年,29岁的他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那是全省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荣誉,可谓年近“而立”,事业有成。如今,他已是全省中小学美术教师中仅有的两名“齐鲁名师人选”之一。
当年的青年美术教师,今天已经成长为一位具有思辨能力和深度、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可贵的是,宋老师不仅仅从美术学科出发,而是能从审美教育这个更大的范畴中去探寻美术教育的真谛。他非常清楚,美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而美术教育正是实施这一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这本书是宋术成老师对自己多年从事审美教育和美术教学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他所热爱的这项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