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职教需走特色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传统织布技艺。李想 摄

    瑶族是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山地游耕民族,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南岭民族走廊是我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作为边远少数民族山区,瑶族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区域,和周边民族亦有较大差距。发展瑶族职业教育是瑶族区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教育整体协调发展、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黄红焰

    瑶族经济要发展,职业教育须先行,发展瑶族职业教育是瑶族区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教育整体协调发展、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同时,发展瑶族职业教育要举民族旗、走特色路,以发展瑶族教育、振兴瑶族经济、传承瑶族文化为使命,既要遵循职业教育一般规律,又要遵循民族教育特殊规律,实现对接瑶族传统、对接瑶族文化、对接瑶族区域现实,服务南岭民族走廊瑶族区域发展。

    对接文化:瑶族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民族职业教育不仅要体现职业性,更要完成丰盈内涵、拓展功能和涵养文化的使命,既要做到因民族、因文化、因地域和因民族经济的现时需要,又要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整合。瑶族文化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神结晶,涵盖了瑶族语言、文化、音乐、舞蹈、手工技艺、信仰祭祀、习俗美食、自然生态等方方面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瑶族学生长期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瑶族职业教育应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引入瑶族文化内容,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使瑶族学生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顺利融入现代化社会,又保持和弘扬瑶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对接传统:瑶族职业教育的人类学视野。民族职业教育蕴含了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民族场域中职业教育的民族性折射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是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置身于民族场域中的瑶族职业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契合,构建对接瑶族传统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植根民族元素,打好民族传统牌,引入民族传统元素,引进民间传统工艺,使学生学到瑶族传统技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弘扬瑶族文化,促进瑶族区域发展。瑶族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注重民族传统与现代潮流的有效整合,传承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生产生活、科学、民风习俗等民族知识,把独特的民族传统延伸与扩展到教学中,使教学更具民族性,使课程充满生机活力和吸引力。

    对接现实:瑶族职业教育的现实建构。一是专业与产业相契合,充分利用南岭民族走廊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提升服务产业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工艺的综合能力,重点培养现代农业种植、特色农产品加工、果蔬花卉技术、观光农业经营、矿产资源开发、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工艺品制作等紧缺技能型人才。二是课程与岗位相融合,根据特色岗位对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设计,量身定制特色课程。三是推进现有瑶族区域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尝试推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的职校生有偿使用制度。

    与此同时,发展瑶族职业教育,要通过构建瑶族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职业教育机制、培育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职业教育品牌、培养瑶族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式,不断完善瑶族职业教育体系,提升瑶族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

    重构一个体系:瑶族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从瑶族区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深化教学改革,把理论够用、技能过硬、品行良好、就业率高作为瑶族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制定一套合乎实际、切实可行的教育运行机制和评估标准,建立新型瑶族职业教育评估模式,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能、学有所用,提高瑶族学生受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瑶族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

    树立一种观念:职业教育是族群发展的充电器。民族区域教育现状和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民族区域教育发展的重心。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经济,构建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职业教育复合体系,可以让职业教育成为瑶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动力。瑶族是忠厚本分的农耕民族,只有把职业教育作为族群发展的充电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走出“刀耕火种”时代,快速融入现代社会,从农耕民族蜕变为文明社会族群。

    建构一个机制: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职业教育机制。以瑶族职业教育为中心,整合南岭走廊职业教育资源,发展瑶族区域特色职业教育,辐射带动南岭走廊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瑶山支柱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高。适应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和南岭民族走廊区域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科学合理设置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业,改变重输出轻内供的现状,实现专业设置与民族区域特色资源的有效对接。

    培育一个品牌: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职业教育品牌。一是开放办学,构建瑶族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衔接机制和就业体系,打造南岭民族走廊瑶族劳务输出品牌。二是根据南岭民族走廊行业发展趋势及需求,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建立“专业+车间+师生员工”、“公司+培训班+学员”、“专业协会+农民”、“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校企联办”等专业建设模式,实现场景互通、校企共赢,培养具有瑶族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建设一支队伍:培养瑶族职业教育本土师资队伍。加强瑶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把部分科技人员、能工巧匠充实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产业工人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担任教学任务。同时,注重培养瑶族本土教师,发挥其掌握本民族生活实例、能灵活根据民族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把握瑶族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优势,传承瑶族文化。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