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课程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学校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理念和意志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综合反映。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管理者,不仅要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更要做学校课程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以发展的理念谋划、以求实的态度实践、以坚持的精神深化,使学校课程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和承载功能。
■黄兆全
以发展的理念谋划
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想、课程理念和质量观念,以及对课程的认识能力和理解层次,决定着国家课程的执行力度以及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水平。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增强课程谋划能力,提升其实施与管理水平,需强化“三个意识”。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如果学校仅仅局限于国家课程的实施,没有自己的课程理想和课程谋划,那么即便教师能够创造性地挖掘课程潜能,其教学也未必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需求,既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影响和制约学校的特色化、内涵化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和管理者,应强化“为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奠基服务”的责任意识,自觉担负起学校课程建设的责任,重视课程建设,谋划课程建设,引领课程建设。
二是强化学习意识。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提岀了多样化、特色化的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指导方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也给出了原则性的意见,但对其精神实质的领会和贯彻,关键还在于学校管理者深刻的理解力和创造性的执行力。而且,课程建设的发展性、多样性需求,以及现实的校情与学情状况,决定了它没有完全可用的模式可搬可套,即使有成功经验也未必完全适合校本发展需要。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学习观,强化学习意识,才能在学习与实践中、借鉴与吸纳中深化对教育内涵的理解,提升课程建设的谋划境界与管理能力。
三是强化发展意识。要站在引领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推动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规划课程建设。坚持现实需求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立足于长远目标,做好中长期引领性发展规划方案;又要依据现实需求和可能的条件,做实近期的及阶段性的具体行动方案,为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提供方向性引领和制度保障。
以求实的态度实践
学校课程体系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资源的总和,科学整合和使用这些课程资源,需要在创造性地用好国家课程资源的同时,为满足不同潜质和志趣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开发和合理使用区域内与学校内的各种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层面、发展型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三个层面着力建设学校课程。
首先,着力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在课程开设方面,我们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开足开好各学科选修模块,开好体育、技术、艺术、实验、实践等课程,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开设计划。在教学实施方面,我们坚持把科学处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使课标的指导作用和教材的载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引领教师坚持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根本,不断强化“教”服务于“学”的责任意识,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以合作、探究、自主为主要学习特征的“生本”教学环境,使“教”真正服务于“学”。
其次,着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重点课题来做,成立了融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为一体的团队和机构。确立了立足于校本资源的开发,借助本地区高校、兄弟学校、文化、科研、特色社会团体及专业机构的人力和课程资源,逐步构建内容丰富、具有活力、体现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工作思路。在认真分析学情、师情和校情,充分考虑本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实际,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能引领学生全面成长且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把满足学习需求、符合认知规律、开发学生潜能、引领个性发展、突出学校特色、承载文化内涵,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反思中求进的校本课程建设原则,不断开发优质校本课程,淘汰认可度和选课率低的课程,使校本课程建设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再其次,着力于探究与实践活动平台的搭建。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必修课程。这类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结构的不确定性,以及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特征表明:课程建设应着眼于制度的构建,着手于探究与实践活动平台的搭建,着力于过程的组织与引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了研究性学习课题征集制度,选题指导制度,课题研究培训制度,研究过程引领、组织协调与合作制度,以及成果报告与评价制度。通过广泛征集课题,不断更新和优化题库,为学生提供了内涵丰富、引领性和选择性强的课题资源;通过指导学生依据志趣选题,为学生学习和探究提供载体;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训,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和思路引领;通过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究的体验过程,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必要的组织、协调与支持保障;通过课题的研究与成果整理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目标驱动下与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发现“知识”、习得“方法”、形成“态度”;通过研究成果的评价过程,为研究小组搭建合作展示、学习与交流的提升平台,营造“生态”学习与发展环境。我们还依据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德育处、团委和学生会等功能部室的组织作用,整合学校社团、社区和实践基地等各种社会和校本资源,积极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条件,着力营造在服务中体验、实践中感悟的“生态”学习环境。
实践表明,只有立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终身幸福奠基”的发展性、高效性和生命性质量观,坚持把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幸福作为课程建设的动力,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建设的责任,把学生的智慧生成和能力提升作为课程建设的期盼,才能不断提升和发展我们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只有以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不畏困难、不惧挫折、持之以衡,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和探索,才能引领学校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作者系陕西省汉中中学副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