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学中雕刻生命精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远足? 来源?山大附中网

    教育不是一堂又一堂黑色墨水换红色分数的鏖战,而是在孩子们生命中铭刻的记忆,因为那是他们郑重而庄严的成长。教育要能够引领学生把目光从窄小的教室里转移开,投向寥廓的星空。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赵勇

    ■王爱侠 台东

    在远足中磨砺与成长

    秋天的风,对于附中的孩子是另一种体验,那仿佛就是耳畔的音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自然对话”,那份属于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孩子的独有的自然情怀,在这一刻越发显得浓烈。

    政教处的办公室里,正在进行一次特殊的备课,在负责人甄广军老师的组织下,六七名年轻老师正在路线图上圈圈点点,激烈地争论着。“这条路近了1公里”,“这条路需要经过的十字路口少”,“这段路途中没有厕所”……

    这是初二年级远足活动前的一次集体备课。虽然这些活动在山大附中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是每一次活动前大家还是要精心规划、踩点,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甄老师说:“每一次德育活动,都要成为学生一生的美好记忆。”

    活动中,孩子们都要一早从学校出发,开始遥远的征程。背包里是一天的水和食物,所有人都负重前进,长长的队伍穿过半个济南城,行至黄河以北的鹊山,再从鹊山出发回到学校。从城市走向乡村,从柏油马路到尘土飞扬的小径,历时9个小时以上。在路上,体能不好的学生走得慢了会有人过去陪在一边,也有人默默接过他们沉重的包,递上一瓶水,绝不让一位同学掉队。在这样的队伍中暖意涌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不放弃自己征服远方的梦想,不抛弃自己的同学,自己的“战友”。

    丈量这30公里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双脚,还有责任与担当、爱心与互助——身体的磨砺与精神的成长同时在体验中获得。有位家长深情地写道:“有些道理,靠讲是没有用的,只有靠孩子自己亲身经历他们才会真正理解。坚强的性格要靠经历的磨练来塑造,而不能靠宣讲来灌输。”

    在游学中体悟与升华

    每年国庆,在四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校园内,都会有两支全副装备的学生队伍准备去开启“自行车之旅”游学活动。这两条线路,南线为“济南——泰安——曲阜——邹城”,因途径泰山、大汶口、孔孟故里,定义为“齐鲁文化游学”;东线是“济南——东营黄河口”的“寻根母亲河文化之旅”。活动前,孩子们备足了功课,他们在学校“自行车之旅选修课”中,已经了解了泰山文化、大汶口黑陶文化、孔孟思想、黄河文化,丰富的文化学习与人文精神的积淀,为孩子们的游学活动增加了内涵。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展了“济南老街巷”、“闯关东走进朱家裕”、“滨州魏氏庄园建筑探究”、“青岛社会调查”等省内游学活动。

    省内游学,只是山大附中游学课程的一部分。以2010年世博游学为起点,整合我国各区域的教育资源,学校聘请专家,设计了京津冀、东北、黄河中下游、西北和内蒙古、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青藏八大游学区,又在各游学区精选兼具人文与自然的“复合型游学资源”,设计了十多条国内游学线路。这些路线巧妙地将地理、历史、政治、文学等相关学科内容,融入游学之中。在准备过程中,学校开展相应的知识培训、礼仪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知识融为一体,使得游学不仅成为一种感受与体验,更成为一种人生认识的升华。

    2013年暑假,山大附中的孩子在西安、洛阳、苏杭、张家界等地游学考察。赵胤凯同学在游历少林寺后写道:“在塔林里看松柏掩映中的诸位高僧,不禁思绪纷飞,遥想数百年前他们在世的种种善行,岁月不待人,人生苦短,能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出贡献,那都是善行之举。常怀菩萨之心,末世救人方为后人敬重缅怀,虽已入土,功德无量。”胡继月同学则参加了另一个游学小组“跟着课本游江南”,他写道:“学习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时,我的眼前一度浮现出一幅树木丛生的画面,依稀听到虫声此起彼伏。然而,当我身临向往已久的百草园时,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稀疏的菜畦点缀着贫瘠的黄土,枯死的皂夹树上缠满了枯藤,紫红的桑葚完全不见了踪影。我惊呆了,不敢相信这就是带给鲁迅童年快乐生活的园地,枯燥生活中唯一的亮点——童年的记忆。然而回想起我的童年时,才发现竟和鲁迅的童年惊人地相似,一根棒棒糖足以让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几张小粘贴画就能让我乐半天。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童年的真情,能将一切平凡的事物升华。”

    每一篇游记虽然篇幅不长,语言描述也存有瑕疵,但不乏丰富的想象和对生活的联想,字里行间透露着学生对某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的观察与思考,体验与感悟。同时学生也深深体会到,通过亲身游历,消融了书本与生活的隔阂,拉近了历史与现代的距离,让那久远的年代悄悄走进了自己心里,令自己愿意去探索,愿意去追随……

    在探访中融入世界

    山大附中把塑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卓越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到人类文明的不同文化环境中去探访和体验,学习非母语非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数年来开辟了自己的国际游学课程,其中包括国际友好学校间互访、孔子课堂、世界和平日四国视频交流、澳中之桥、亚洲青少年论坛、中美合作课题研究、国际青少年科学博览会等。这是一种深层次、高水平的互动交流。学校在开展国际游学的同时,先后与美国摩根高中、康州西北中学、德国达豪中学、澳大利亚澳洲数理学校、新加坡美以美中学等多所学校达成友好学校协议。

    友好互访实行两种制度,一是培训制,即学生参加友好互访前进行相关的语言培训、风俗文化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回国后的总结汇报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工作。如和美国摩根中学联合进行的两地水质测定研究,让学生带着课题出发,投身到课题研究中,令他们满载收获而归。二是“落地制”,即到达后所有的风俗体验活动、食宿、学习交流、社交访问、课题研究均由友好学校负责。学生一般入住在友好家庭中,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参与家庭的所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的外语表达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真正近距离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2007级的李瑾同学在赴澳大利亚游学返回之后,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次外出游学,我感受到和了解了有别于我们的文化,尤其是学习方式的不同。我们在澳大利亚的学校里研究鸟类和它们的栖息地,因为学校就是建在自然环境里的。将来我也愿意致力于我们国家教育方式的改善。”(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