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中锤炼学生能力和素质
■本报记者 高靓 通讯员 吴素华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以电力为学科特色,肩负为电力行业和国家新能源战略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华北电力大学不断探索,逐步将行业和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走出一条校企紧密合作培养高等工程创新人才的道路。日前,记者走进这所学校就此进行深入采访。
仿真实践,实现零距离工程训练
在一座教学楼内,记者看到一个布满按钮和显示屏的控制台,这是学校的火电机组仿真模拟实验室。
“这是炉膛里的实时火焰,操作员会根据火焰数据的变化调整操作。”负责仿真实验的张老师告诉记者,“这些设备和贵州安顺火力发电厂正在运行的设备一模一样。”这套火电机组仿真教学设备专供热能与动力专业学生使用,学生们用8周时间掌握发电机组的开启、关闭和故障排除。
“如果风速特别高,会对风机有损害,所以需要调整桨叶的角度。”在学校风电仿真实验室里,负责实验的李老师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一组参数对学生说。她告诉记者,这里模拟的是蒙西风力发电厂的控制系统,在真正的风力发电厂里,员工也是通过电脑对风机进行远程观察和控制,而对风机的控制是一套复杂流程,仅启动风机就需要2到3天。
目前,华北电力大学已建立了火电机组仿真、电力系统仿真、核电机组仿真、电网调度仿真等70多套仿真实验系统,可以仿真模拟电力生产、输送、分配全过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密切联系企业,将校内的仿真教学系统与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的相关系统关联,获得企业显示运行状态的各种数据,真实再现不同时间用电量的变化、发电和供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出现的故障等工况,解决了学生实践教学“只能看不能练”的问题。
仿真实验室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不仅在学生身上显现,一些电力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学校承担工程教学的新聘教师培训也在此进行。
订单培养,行业需求纳入培养方案
“准员工”是华北电力大学“广核班”学生都很喜欢的一个称谓。这个班的诞生正是学校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探索。
学校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陆道纲告诉记者:“核发电对安全的要求非常高,本科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第一年要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至少3年才能独立操作,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因此,根据国家核电产业发展的需要,华北电力大学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署“核电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开展“订单+联合”式的培养模式,把企业新聘员工的一年培训时间前移到校内进行。从培养方案制订到课程开设、讲授,企业全程参与。
“广核班”40多名学生来自与核电相关的多个院系,三年级时经过广核集团的选拔,签署“预就业”协议。联合培养期间,广核集团为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医疗保险等保障条件,学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并达到相应标准,无特殊情况,毕业后履约直接进入该集团。
“企业还专门配了班主任,人事部门不定期组织我们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介绍企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发展空间。”“广核班”学生冯飞说。
经过几年发展,联合培养模式得到企业的认可。学校已连续8年与广核集团等企业联合培养700多名优秀核电人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大唐国际等多家企业,也与学校联合举办核电人才“订单班”。
到企业去,在实战锤炼中提升水平
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是华北电力大学提升高层次研究人才工程实践水平的又一项探索。在“两段式双导师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接受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依托企业的课题提高工程创新能力。
“刚开始,总觉得企业的要求苛刻,有故意刁难之嫌。”说起在研究生工作站的经历,已经签约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公司的闫文斌感慨万分,“到现场才明白,生产一线的作业条件,绝不像实验室里那么简单。”
通过在云南电网公司研究生工作站的实践,小闫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电力设备内部结构缺陷检测。他参与的项目组用一种类似于拍X光片的方法检测电力设备,成功探查出设备故障,避免了重大损失。后来,这项技术获得了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电网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且在电力行业推广。
“每年5月,各单位课题就纷纷找上门来,我们的学生很受欢迎。”学校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副主任赵黎明分析说,“如果只是单方受益,这件事肯定长久不了。现在,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一方面使企业可以借力学校带动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留住人才。”
目前,学校已在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公司、河北电力公司、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华电天仁等国内多家研究机构与高技术企业设立了60余个研究生工作站,实现了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校企合作。
到一线去,助力青年教师“工程化”
博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宋记锋学的是自动化,而在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他的主攻方向是太阳能发电。虽然原理相通,但毕竟隔行如隔山。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看书,不知道要做什么。”
学校发现,像宋记锋这样的青年教师不在少数,很多人缺乏电力行业背景,更缺乏工程经验,特别是一些本硕博连读的毕业生,偏重于理论研究,与实际的工程项目接触的机会太少。
为此,学校出台了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的若干规定,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搭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安排30余名青年博士教师在正式上岗前,到企业接受为期6个月的“工程化”实践培训。
“向各科室师傅请教、参加招投标、设计研讨会,很快我就知道了企业关心什么、在做什么、有什么困难,知道了这个领域的研发方向和用人情况。”在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工作的6个月,不仅让宋记锋迅速入门,还给他带来了160万元的横向课题经费。
宋记锋的“工程化”成效还体现在课堂上。他把在企业遇到的问题作为范例向学生讲解,给学生讲行业前景和用人单位特点。“我告诉学生,现在学这些不只是为了考试,将来都能用得上,说到这里,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
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的毕业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博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学校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7%左右。2012年,学校入选中国百强企业最爱的十所高校之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