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道,从“心”开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1版)

  回想起大港实验中学“国学熏陶教育”开始的2008年,宋玉林感慨良多。那时学校的教师是从很多单位调过来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被人戏称为“八国联军”。生源基础薄弱,是区域内的“三流学生”。直到现在,宋玉林眼中还会经常浮现第一批学生刚入学时的情景:站队站不齐,东倒西歪;跑步跑不好,前推后搡。课堂坐姿也是千姿百态,有的“磕头机”,有的“腿抽筋”,课堂发言口无遮拦,甚至于信口开河。要把这样的学生在3年之内锤炼成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宋玉林皱眉,老师更感头疼。

  面对问题,该怎么办?大港实验中学选择突破困境,变危为机。学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辩证兼收儒释道精髓,将“循天道人道教育之道,铸至诚至能至美之人”作为办学理念,所谓“循天道人道教育之道”即依循自然规律、依循人的发展规律,依循教育的规律,致力于人的培养;所谓“铸至诚至能至美之人”,也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学熏陶教育”已经成为大港实验中学特色品牌名片。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要好学。好学是快乐的、充满智慧的、有魅力的,是传承文化和提升自己的需要。在学习中,成为一名觉者,成为一名有教育信仰的老师,是幸福的。”语文教师谭树铃说。

  学生赵嘉惠也深有感触:“以前父母天天吵架,通过接触传统经典文化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懂得了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不太好的事情发生,与其强行制止,不如亲历亲为,‘以德化之’。在家里,我和父母都开始这样做,吵架减少了,关系也融洽了。”

  学生王杰也说:“儒家是脚踏实地的一种理想,道家是遨游天际的一种解脱,佛家是存乎于心的一种信仰。怎样体会到里面的真理呢?要发现它便要学习形而下的儒家思想,通过形而下的积累,达到形而上的顿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我们现在还达不到大同世界,那就提高个人素质,为创造和谐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让课堂变得生气勃勃

  “‘国学熏陶教育’的开展,使得学校有了‘灵性’,即使数学课堂,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数学教师姚玉香面带笑容。她的数学课堂借助着传统经典文化,以数学文化为切入点,致力于“好玩”向“玩好”转变。

  课前,姚玉香班里的学生正念念有词,仔细一听,原来是一首古诗“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成倍增,塔底有灯三百二,请问尖头几盏灯”。看他们眉头紧锁、神情专注的样子,不由让人想到贾岛月下推敲的典故。数学课前,为什么突然吟起诗来?姚玉香笑着解释:“不是这样的,这首诗是数列求和课的引子。”

  因为学过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很容易给出答案。但姚玉香又提出了新问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成倍增,如若尖头灯八盏,请问共灯多少盏?”通过这首古诗的自然过渡,教学内容也从简单的等比数列转入更深一层次的数列求和。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实验中学的数学课堂不再是“一堆绝对真理的总集”或者是“一种符号的游戏”,而是充满了一种人性与诗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他们眼中的双曲线;“金爵日边栖壮丽,彩虹天际卧清深”,用来描摹抛物线的特征。

  凭借着先进的教学手段,融优秀的学科文化、传统文化于教学,实验中学的课堂变得生气勃勃,他们的学生也逐渐在熏陶中建立起一种兴趣与信心,学习主动性大为增强。

  这种学习的兴趣、信心与主动性,为“国学熏陶教育”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让教学改革之路更宽、更广。

  “当学生对形而上的智慧体悟之后,再去了解形而下的知识点,易如反掌,真正能做到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历史教师王春艳说。

  在“国学熏陶教育”中,师生相互促进,互相砥砺,共同升华。这两天,王丽杰老师总觉得烦躁、焦虑,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琐事压在心头,愤懑成一种消极的情绪,她明知道不好却无力改变现状。正是身心俱疲的时刻,她看到了学生张于作文中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三等人。一等人,有足够的德行与智慧,无论到哪个环境,他都能领导周围,改变一切。二等人,不能领导周围和改变一切,但能处处适应环境,自得其乐。三等人,既不能改变一切,又不能适应环境,处处怕伤害,又处处受伤害。”

  她被这句话深深吸引住了,这几句话说的不正是人生的境界吗?她开始在心底仔细咀嚼这番话,负面情绪消减了许多。

  “‘国学熏陶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以健康的心态学习科学知识。学生们开始主动、自发、自觉地学国学经典,校园的文化底蕴有了厚重的质感,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学成绩也是直线上升。”宋玉林说。

  为孩子的未来成长培“根”

  开展“国学熏陶教育”以来,国学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犹如醍醐灌顶,使学生的心性被打开,智力被启迪,表现着实让人惊喜。——“国学熏陶教育”不仅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李淑荣老师说:“还记得一开始进行国学课尝试的时候,我做过对国学的喜欢度调查,当时还不到5%,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达到了96%,而且伴随着喜欢率的上升,学生成绩以及其他各方面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生毛盾以前最怕学习古文,但现在不怕了,因为每天国学的浸泡,使他的古文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以前的他,只看国外的小说,现在开始阅读《论语》、《道德经》。“中国传统文化太博大精深了,我现在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觉得学习哲学特别容易了。”毛盾说。

  “国学熏陶教育”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是促进学生转变的正向动力。

  学生高禹说,自己以前在家算不上孝顺孩子,在学校也算不上好学生。通过“国学熏陶教育”后,他改掉了不少毛病,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变了。不仅是高禹,他身边的同学也改变了不少,现在乘公交车时,同学们都会主动给老人和小孩让座。“国学让我们懂得尊老爱幼,换做以前,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出现的。”高禹深有感触地说。

  学生张凤胜上高中以前不懂事,性格有些叛逆。进了大港实验中学,“国学熏陶教育”启迪了他的心智。通过辩证学习《道德经》,他开始慢慢“悟道”,反省自己,去思考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学习《论语》,让他认识到了什么是孝道,从而理解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现在,张凤胜已经懂得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懂得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与同学、朋友融洽相处。“其实最美最幸福的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国学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让我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朝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张凤胜说。

  在大港实验中学里,像高禹、刘莹、张凤胜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国学熏陶教育”不但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挖掘和培养了他们的特长。2010年学校被评选为“天津市十大特色学校”的同时,学校项目在排球、体操、科技创新、板球等全国高水平比赛中也多次获奖。

  “今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品牌建设年’,在继续深化‘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继续抓实了特色品牌建设,‘培植根脉、涵养心智’的‘国学熏陶教育’、‘心理辅导艺术’、‘班主任管理艺术’、‘学校板球队’、‘教学质量评价’等都是今年发展的课程,这些都将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我校的教育创新,持续提升实验中学在新区内外的形象与核心竞争力。”宋玉林特别介绍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为孩子的未来成长培育的‘根’,培育鲁迅先生所说的具有‘中国脊梁’的‘大写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