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习模式的三大基石 □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卓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0-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这是10年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成果。新模式及新模式的形成有以下一些特点:

  自下而上。这种模式最先出现在少数学校。是一批有教育信念、教育追求和改革胆识的校长开启了这场教育变革。经历了学校层面的尝试后,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认同、支持和推广新模式。

  遍及各地。新模式在全国的发展,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各地对新模式的认同程度之高,推广速度之快,是令人欣喜和出人意料的。

  兼顾成长和成绩。校长和教师愿意推广新模式,因为新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健康成长。同时,校长和教师敢于推广新模式,因为新模式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这是先行先试者们的伟大智慧的体现:找到了既保障学生成长又保障学生成绩的结合点。

  新模式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着一次伟大的社会进步。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新模式孕育着一种新的教育框架,这种新的教育框架有着坚实的支撑,这种支撑是:人本主义价值追求,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教育技术。

  人本主义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表述。人本主义的教育追求主要体现在:承认、尊重和欣赏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承认、保障和捍卫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责任;坚守一条基本的教育底线:作为人,学生自身就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工具;高度重视和充分满足学生对进步感、成就感、幸福感、尊严感的享有。

  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惊人地支持着人本主义价值追求。最近30年来的学习科学成果,对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育理论构成了颠覆性的否定。新科学成果支持教育的以下变革:从储备性学习到应用性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体验、探究性学习;从划一性学习到个性化学习;从复制、再现知识到生成、构建知识;从默记、训练性学习到展示、共享性学习。

  另一个令人惊喜的事实是,信息技术为人本主义价值的实现和学习科学的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信息技术必将引发教育的革命性的变革。个别化、个性化的学习,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参与、互动性学习,跨越时空的、超越文字描述的虚拟学习,等等,正在和将要变为现实。

  概括地讲,作为哲学的人本主义价值追求决定了这场教育变革的必然性,作为科学的学习成果决定了这场教育变革的必要性,作为技术的信息技术提供了这场教育变革的可能性。可以相信,一场现代学校出现以来最深刻的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新的学习模式的出现是这场变革的序幕,或者说,是这场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稚嫩,她的粗糙,她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她的先进性,她的生命力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场变革奇迹般地发端于课堂教学这一旧教育模式的最难攻克的堡垒。她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她撼动了“课堂教学”的霸主地位。学习无时无处不在,课堂只是学习链上的一个环节。与此同时,教学方式的问题正在转化为学习模式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

  革命的序幕刚刚拉开。自主既然能够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自主可否体现在学生管理过程?学习既然发生是在实验室、图书馆、教室、互联网等自然和社会一切可能和需要的地方,那么,如何重新定义“学校”这一概念?探究一旦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和教材将如何编写:是按照学生探究的逻辑,还是按照知识体现的逻辑?等等。

  可以断言:这是一场关系到重建教育框架和教育秩序的变革,是一次体现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社会进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