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文化的集体表达 ——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课改教师群像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 特约记者 洪 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铜都双语学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如果用往常的标准来审视,所谓的“过硬”似乎有些另类,因为他们没有太高的学历,没有值得炫耀的职称,甚至没有可资利用的经验,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但正是这样一支队伍创造了领跑铜陵教学质量的非凡业绩。在董事长盛国友和总校长汪兴益的眼里,铜都双语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好教师。因为在铜都,他们重新定义了“好教师”的标准:好教师不在于自己讲得多么精彩,而在于如何能把学生带入一种自主学习、放飞思维的状态,是否能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点燃者、点拨者。

  在这一新的评价标准下,铜都双语学校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他们把课堂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洼地”,争相为自己的成长“投资”。他们学会了以一种“归零心态”走向新课堂,又以一种“空杯心态”走向学生,他们在无数次的观点交锋中厘清了曾经迷失的课堂方向,打通了新教师快速成长的通道。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特质和精神,无疑打上了鲜明的“铜都”标志。

  我们所关注的5位教师只是铜都双语学校整个教师群体的缩影,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符号、一个标杆,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批同道者,他们对铜都双语的课改文化有一种集体的表达:教师要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学生。

  李晓敏:读懂“新教师”的标准

  毕业于安徽黄山学院的她,是新教师的代表。2011年7月加盟铜都双语学校。在强化模式作用的岗前培训中,李晓敏仅用一周时间便拿到了“五环课道”的技术通行证,成为符合铜都标准的新教师。

  李晓敏看上去很弱小,站在学生中间,她不像是老师,更像是一个学生。

  她善于向学生示弱,这种有意无意的示弱,让她的学生更有参与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欲望。学生们很喜欢她,课堂上她是穿插于学生讨论中的“学长”,课下她是与学生们一起游戏、聊天的伙伴。她更像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陪伴者,而在她自己看来,这种陪伴也许是一种更好的教育

  刚刚大学毕业的李晓敏何以能够潇洒地在课堂上赢得学生的支持。用她自己的话说,“是铜都双语‘五环课道’教学模式成就了我”。而保障她的课堂质量的是“学道”,这个呈现了学生学习程序和学法指导的课堂工具,让她的课堂不至于因为自身经验的短板而受到影响。

  第一次走进铜都双语的课堂时,李晓敏感到很震惊,这种像菜市场一样混乱的课堂场景,在之前的经历中从未见过。那个时候,她还是一名被安排到铜都双语学校实习的学生。“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新课堂?”她有很多不解,但又感动于学生们争相展示时脸上洋溢的自信,“我觉得,学生们比我还自信,如果让我站在黑板前,我的板书和语言组织也许还不如学生们。”李晓敏对这种具有“神奇”色彩的课堂充满好奇。

  实习期结束,她选择留在铜都双语学校,但能否留下来并非取决于她个人的一厢情愿,而是要看能否顺利通过一项课堂教学技术关。

  在铜都双语学校,每一位新加盟的教师首先要经过第一阶段的看课学习,然后深入课堂按照“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模块和“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导学流程进行“课堂驾校式”的培训。

  李晓敏对这段“魔鬼训练”般的岗前培训感触颇深,在模式的引领下,她完成了对课堂的分解学习。但真正的考验是“学道”的编制,李晓敏曾经3天时间没有备出一份合格的“学道”。“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呈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与提示。”李晓敏说,铜都双语学校的课堂呈现给老师们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场景,要真正让学生达成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目标,就需要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变管制、灌输、强迫为激励、点燃、唤醒。谈起新课堂,李晓敏深有感触地说,“自己在读高二时,发现数学老师讲错了一个地方,曾先后两次指出来,但老师并没有理会,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我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李晓敏是新加盟教师中,用最短时间就拿到“五环课道”的技术通行证的第一人。从开始学习到接受检验,仅仅一周时间,她编制的“学道”也得到了全体教师的一致认可,岗前培训最后的一节公开课同样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获得了全校老师的认可。追问其中的原因,她和其他接受培训的老师都很清楚,是新课堂操作模式和流程缩短了她成长的时间,拉近了她与学生的距离。

  董事长盛国友对李晓敏的快速成长给予了高度认可。他称赞李晓敏是一个埋头于课改和学生一起成长的人,是一个重视实践,从行动中寻找突破的人,也是一个关注学生心灵、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人,是“新教师”的典型代表。

  李玲:一位小学老师的嬗变

  她曾经是一位小学老师,但在铜都双语学校,她经历了从初中到高中学段教学的跨越。在她这一跨学段教学的转身背后,是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实现专业成长突破的深刻转型。

  高中语文老师李玲原本是铜都双语学校初中部的老师,而2009年来到铜都双语学校之前,她在另一个城市的一所民办学校担任小学教师。

  短短3年时间,一位小学教师何以迅速完成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教学的跨越。这在其他学校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无论对学校还是对教师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在铜都双语学校,这却是一个事实。

  对于李玲来说,接受高中教学任务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是“五环课道”这种新课堂形态驾驭能力的挑战,另一方面则来自于高中教学这一全新的高难度的领域。

  为了能够迅速胜任自己的工作,李玲坚持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角色是否真正转变到位了。与此同时,她还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教高中两年来,不仅看了超过过去几年阅读总量的专业图书,她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名师的视频来学习。学习名师学习什么,在李玲看来,不是学他们怎么讲,而是看他们如何分析和把握教材。

  这样的学习让她业余生活很充实。而真正让她敢于自信地走进高中课堂的是学校推行的“五环课道”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是学生的“救世主”,主宰并推动课堂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有什么样的学生则有什么样的课堂。在李玲的课堂上,她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学生自学能学会的内容,不讲;经过互动交流,学生能合作解决的问题,也不讲。她尝试每一个单元都留出一篇文章,由学生自己编写“学道”,自己组织学习。

  李玲的女儿曾经在当地的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就读,在那里上了一个月就转到了铜都双语学校。“在原来的学校里,老师偏爱好成绩好的学生,很少正眼看成绩差的学生,班上共有8排学生,后面5排通常都在睡觉,没人管”,女儿的话让李玲深感教师担负的责任之重。为此,她与女儿有个关于成长的共同约定,约定3年的成长计划。

  “我不能把自己定位于实验者,我要与学生共同学习”。正是李玲这样的空杯心态,这样真正躬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虽然是高中学生,但在她的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欲望不亚于初中学生。事实证明,李玲不仅胜任了高中的教学,并且取得骄人的成绩,她班级的成绩也因此一路领先,成为同事学习的榜样。

  对于“五环课道”这样的课堂价值,李玲举例说,以前在其他学校任教时,每到下午上课,睡觉的学生有很多,而在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有学生睡觉的现象,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学习讨论的任务,都有评价别人和被别人评价的可能。

  在其他学校,这种跨越首先需要教师极强的知识储备,而在这里,她专业上存在的短板恰恰成了新课堂上的一种优势。李玲说:“如果没有模式的效力,我不可能走到高中的课堂上。”

  总校长汪兴益说,以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张皮,彼此之间都是封闭的,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原来的被动成长走向了主动成长,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快速成长的绿色通道。对教师而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新课堂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是其实现专业成长、体验职业幸福的唯一通道。如果没有“五环课道”这种新型课堂模式,李玲不可能敢于挑战高中学段的教学。这是铜都双语学校教师的共识。正如起点和加速度的关系一样,起点就存在差距,再大的加速度效果也有限,“五环课道”让她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再出发,相信她一定能走得更远。

  在李玲成长的背后,我们看到了铜都双语学校新课堂的魅力。在铜都的课堂上,“文化场”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教师从课堂走向了“卓越”。

  “三力校长”肖建军

  他是高中部的校长,在铜都双语学校,人称“三力校长”,是集“执行力、学习力和反思力”于一身的“拼命三郎”。

  这是肖建军在铜都双语学校工作的第9个年头,9年里,他日复一日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熟知他生活规律的老师们总这样评说他:“想找肖校长,你只要看看什么时间,他一准在那应该出现的地方。”表面上单调的生活却掩盖不了他精神世界的丰富,他是在教育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的人。

  每一次,当他和盛国友、王兴益一起碰撞出新的思路,他都能迅速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铜都双语学校以“三定备课”为形式的备研功能合一的集体备课,肖建军是第一执行人,定时、定地点、定人,贯彻备课活动从不打折扣。作为语文学科备课组的主备校长,他每天下午雷打不动要主持集体备课,对编制的“学道”优劣随时作出点评。

  “学道”的形成必须经历“自备——互研——再备”的复杂研究过程,导学稿的编制必须符合“结构化”标准及“原则性”要求。肖建军说,这是在执行中不断完善的结果。尽管表面上是简简单单的一张学习单,背后却被赋予了重要的导学、检测等功能。结构化标准是导学稿要成为“自主导学式五种课型”的载体,要体现出“三模五环六度”核心元素的设计;原则性要求则是导学设计要体现出主体性、导学性、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原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