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文化的集体表达 ——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课改教师群像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 特约记者 洪 湖
在采访中,他给我们找到了铜都双语学校的第一份导学稿。这份集中了他和盛国友、汪兴益等人共同智慧的导学稿,是在历经了5个晚上的反复讨论生成的。如今已经装订成册的厚厚6大本手写体导学稿草案中,我们看到了肖建军当时的记录。与今天的“学道”相比,当时的导学稿尚有很多不足,但整个导学稿诞生和演变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这个“三力校长”的名副其实。
在他的带领下,通过以编制导学稿为核心的“三定备课”活动,学校盘活了教师的日常教研活动。只要有时间,各个备课组的教师们就集中在一起,研讨、辩论,教室、办公室成了教师的研究室,课标、教材、学情的分析、导学行动策略的谋划等都成为教师的常规教研活动,真正实现了校本科研日常化、生活化。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课改改不改是大事,而如何改、怎么改更是大事。课改之初,肖建军与学校其他主推课改的领导一起,到各地名校取经。白天深入课堂观摩、访问,晚上一起开会研讨,商讨如何借鉴改造。在反复的讨论中,大家渐渐达成了共识:应试教育的危害并不只限于“高分低能”,它甚至会使学生能力弱化,心理扭曲,精神偏执。铜都双语人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达成教育“立人”目标,就要锁定课堂。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很多人可能不缺少反思,而缺少的是反思后所采取的切实补救和提升行动。在肖建军的倡导下,铜都双语学校形成了以“培训课堂——教学课堂——科研课堂”的机制,将反思工作直接作用与教学、教研。在校本培训上,学校与教师面对面展开交流,将学校教育理念传达给每个教师,现场教研和课堂示范教学,引领年轻教师成长。学校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岗位业务培训,让他们看新课堂导学设计,听校本科研专题讲座,参加听课、评课,研究和实践新课堂教学模式。为了继续推进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关注,他研制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日思路》也被带到了语文学科组。除了课题、课时安排、学科长点评、主备领导点评等内容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日思录》中“今日读书”、“教学反思”等栏目还将学习反思过程分解,帮助具体操作。
如今,学校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标准清晰、机制完善、执行得力的校本管理体系:课堂监评系统,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培优帮困机制,实现全体发展,全面提高;反馈提效策略,加强管理的目标性和针对性。“学校校本管理正在不断趋于完善,逐步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特色。”肖建军说。
“学道”形象代言人齐永甲
他成长于课堂,发展于“学道”。在“学道”的编制过程中,他敢于不断“追杀”自己,又永不言弃。在他身上完整反映了铜都“学道”的变迁过程。
齐永甲几乎成了“学道”的形象代言人。
关注铜都双语学校“学道”的发展变迁,齐永甲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人物,是“学道”发展最直接的亲历者、见证人。在他身上,有很多关于“学道”的故事。他的一份“学道”七易其稿的故事在学校被传为美谈。
他向记者如数家珍般地介绍铜都双语学校“学道”的演变。“学道”在铜都双语学校从无到有,经历了名称、呈现载体、承载功能等的多项演变,最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框架式、结构化,对学生一堂课的全部学习活动都能有效引导的“学道”。编写“学道”难度有两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处理,二是根据上课突发的情况和班级特色形成自己的备课特色。
一份“学道”从编写到修改,到再编写、再修改的过程中,身处其中的老师们是既痛苦又兴奋的。齐永甲也是如此,他比别人更多了一份精益求精和坚持,于是也有了七易其稿的故事。
2010年10月,学校安排他前往广州参加全国高效课堂博览会。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课堂竞赛,齐永甲当仁不让。在“学道”的编制上,他更加精益求精,编制完后又先后修改了四次。为了让“学道”更趋完美,他找来主备校长论证分析,经过充分讨论,主备校长又给出了几条很好的课堂思路;然后,他又找到汪兴益帮助分析,在课堂的流程设计、课堂环节的把握处理中,汪兴益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最终他找到盛国友指导,在课堂各环节教师“导”的语言及处理中,盛国友又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这节课在广州课博会“大放异彩”,成为同学科课堂中最受关注的一节。
“课堂中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的问题。”盛国友的这句话老师们开始并不能接受,很多老师都觉得很冤,因为课堂中总有些顽皮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学道”在铜都双语学校每一节课堂中都得到有效运用后,老师们慢慢接受了这种观点。齐永甲说,很多次外出去其他学校参观,发现他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的表现,真的都是老师的引导出了问题,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在课堂中的学习习惯,真的与老师的关系十分密切。
现在,齐永甲还有了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和认识:在导学稿引导下的铜都双语学校课堂中,学生们的学习意识显著增强,每天晚上都会主动来索要导学稿。现在已经不是校长、领导们逼着老师们编制导学稿,而是学生们逼着老师。
首席培训师何文
从一个“善讲”的名师到“五环课道”模式下的新名师,何文经历了痛苦的脱胎换骨的过程。如今,他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兄弟学校作培训,成了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受到了学生和各地老师的普遍欢迎。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何文,是学校公选的新一代名师的代表。如今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教师是他的粉丝。两年来,他先后应邀到江西、河南等区域作报告和体验式培训数十场。很多来学校参观学习的老师们都愿意请他介绍经验,并点名到他的课堂上观摩体验。
2001年,铜都双语学校招聘教师时,何文是当时唯一被录用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教学成绩。他一直用心经营着自己的课堂,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上,新手上路的何文游刃有余。
2002年,铜都双语学校首届授课大赛举行,全校小学、初中的各个学科教师同台展示。何文一举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很多人都称赞他的课堂“滴水不漏”、无可挑剔。而他很清楚自己的“付出”:几乎设计好了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预先安排好了将要发言的每一位学生……
2003年学校推行新课堂改革之初,他曾对新课堂表示怀疑。因为不相信“五环课道”的价值,他曾拿着一节课在不同的两个班之间运用不同的教法对比教学效果;同样因为觉得使用导学稿是一种负担,他曾很不情愿地去琢磨如何使用它……然而,接下来在课改后的两次校级赛课活动中,他一直引以为豪的教学技能遭遇到了沉重打击,他不仅没获得一等奖,甚至末等奖都没有获得。汪兴益一语道破他的症结: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他老师都设计了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多对多”地合作、展示,而他还是停留在“一对一”的层次上。
经历了这样的打击后,他开始研究新课堂,渐渐发现自己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不是驾驭学生、控制学生,而是点燃学生、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启蒙学生。他反问自己:自己的教学带给了学生们什么?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到底能走多远?当你把知识讲得越细、越清楚的时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就会越弱。
直到2006年,何文开始才真正地走进高效课堂。在这场痛苦的自我否定过程中,何文逐渐完成了课堂由旧到新的转变,完成了对新课堂认识的重建。在学校老师们集体研究中,他们开发了包括理念体系、导学稿的编制技术、小组建设与评价在内的一套完整的体验式培训课程体系。何文是这一培训课程的首席培训师,他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的兄弟学校为老师培训,受到了普遍欢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