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需要自我突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1版)

  中国教师报:可不可以这样说,学生才是教学的第一资源,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课标和教材?

  吕明凯:是的。所以我经常说,作为一个老师,要突破成绩的瓶颈,你首先要把你的对象研究透。关注课标,关注教材,没有错,但这两个关注是要建立在首先关注学生,吃透学情的基础之上的。

  学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存在的。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是要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怎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有效的服务。这个问题解决了,教学当中的各种问题都容易找到解决的钥匙。可以肯定地说,不研究学生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不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体差异,机械死板地照本宣科的老师,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老师。你的工作对象本来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各有各的特点和个性,但你却只止步于研究死的课标和教材,你怎么可能成为需求各异的学生们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呢?

  教育,从了解、理解、尊重学生开始

  中国教师报:由被动变主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的学习才是主动的?

  吕明凯:这是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实,没有一个学生不存在好奇心、进取心,但为何又有难以计数的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对此,我们的学校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收效甚微。因为很少有人深入思考决定教学质量的根本内因是什么。

  从被动到主动,关键是把无意识学习转化为有意识学习。比如读一篇课文,如果根本没有想去背,那么即使读了一遍又一遍,读得已经很熟练,但把书合上,一般是不可能背下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读的过程里,缺乏一种背的动力。如果读的时候就设定了背的目标,读的过程就可能事半功倍。现在所谓的被动学习,大部分是学生处于无意识的学习状态。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要加强预习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任务驱动,在上课的过程中变无意识听课为有意识听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可能是活跃的,交流互动,讨论展示也就有了基础。

  应该说,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学习都很努力,很认真,上课也能听懂,作业也会做,但一考试成绩却不够理想。能听懂说明老师给他传授的知识他能接受;会做作业题,因为布置的作业题,他完全可以从课本上模仿到。但是考试却不能靠模仿。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总是在无意识学习,同学们之间也很少经常性的研究、讨论和交流。如果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互动中不断解决这些问题,形成任务驱动,探讨交流、互动合作的良好学习惯,他们的成绩一定会出现惊人的变化。

  所以说,老师把知识讲得再生动,而学生的主动精神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教师的知识就很难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中国教师报:老师该怎么做?

  吕明凯:结合宜川中学的经验,我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学生,并根据学生情况搞好教学设计,还要切实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就一堂课说来,教师必须事先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际,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预习时,就关注应掌握的知识“是什么”,“它是怎样来的”,“它有什么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为上课时的讨论交流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除重点点拨外,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讨论交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的表现,适时给一些学生提供引领和指导。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老师只是在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和引领,这是亟须改变的现象。作为一个老师,知识的渊博、精深,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你能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教给学生,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高明的老师。

  “课题研究”带动“课改”

  中国教师报: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课改的关键在教师观念的转变。陕西全面进入新课程以后,在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方面,有哪些主要举措?

  吕明凯:课改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加强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师认识和实施课改的能力。

  首先,我们坚持结合课改的阶段性任务,对校长进行专项培训。校长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校长的理念不发生变化,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无从谈起。所以,从课程改革一开始,我们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坚持抓校长培训,特别在高中校长培训方面,我们下了很大功夫,这应该是陕西课改工作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

  其次,重视薄弱学科的建设。我们感觉到,这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些薄弱学科实际上阻碍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所以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对初中和小学的体育、音乐、美术、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英语以及小学科学等课程,连续几年组织专题培训和研修,这对整体提升课改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我们重视把课改培训和干部、校长、教师的常规性培训有效结合起来。我们的课改办专门有一个培训小组,基教处、师资处、干部处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培训方案和内容。近年来,无论是干部处做校长培训,还是师资处做师资培训,课改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包括我自己也常去讲课、作报告,也请一些一线的优秀校长、教师去讲课改中的经验、体会和感受,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教师报:在有效推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除了上面谈到的情况,陕西省教育厅还积累了哪些经验?

  吕明凯:除了抓培训研修以外,多种形式抓教科研工作,也是我们着力非常多的领域。一是坚持不懈地抓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二是努力推进教科研工作的机制建设,2006年,我们和人事厅共同发文,启动实施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制度,就是在省、市、县、校四个层次上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教学成果获奖情况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挂起钩来。这个制度对提升校本教研水平,大力营造“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氛围,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我们的教学成果包括文本类、多媒体类、自制教具学具类、校本课程等4大类,已经连续进行了4年。教学成果评审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打造了一种可以让广大普通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工作的动力机制。三是从2007年开始,我们又在全省普通中小学校启动了科研兴校明星学校创建和评选工作。目前,全省共树立科研兴校明星学校131所,这些学校在推动我省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科研工作更好地为课程改革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至2008年,本着“服务基层、交流研讨、提升水平”的原则,我们还在全省107个县区组织开展了“新课程实施百县行”活动。活动定位为“聚焦课堂”,方式主要是“教学评估、研讨咨询、工作调研、总结反馈”。这个活动由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专家引领作用,受到了基层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

  中国教师报:我们注意到,在今年的讲话里,您特别提到,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陕西将实施课题带动战略,还将面向全省公开招标,以课题研究推动名师、名校长、名教研员高层次研修。用课题研究推动课程改革,似乎这也是陕西省的一个特色,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吕明凯:为了研究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先导作用,也为了服务教育决策,服务教育实践,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一年一度的基础教育科研重大课题招标工作。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面向全省征集基础教育发展改革,包括课程改革中亟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反复梳理、论证,确定招标课题研究题目,这样的题目对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更有效。二是要求每项课题必须设立双主持人,一名为行政主持人,一名为学术主持人。设立行政主持人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各级领导亲自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与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相关行政支持,包括厘清课题研究的行政需求,协调和提供相关资源,以推动和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我省教育厅厅长、主管厅长、省政府教育总督学、部分市主管教育的负责人等都作为课题的行政主持人,参加了课题研究工作。三是突出研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们详细规定了每项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任务、基本模式,要求弄清研究问题的现状,找准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分析问题和困难产生的根本原因,借鉴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提出对策和建议。四是规定每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需要提供研究报告,而且要撰写有关行政文件、意见、办法或方案,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预案。

  今年我们提出“课题带动战略”,就是要借鉴重大课题招标研究的基本经验,组织中小学各个学科的领军人物,用系列课题把尽可能多的一线教师的研究工作带动起来,就课改实践中的共性关键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研究,推动课改研究上台阶,上水平,为解决课改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寻找途径和抓手。通过研究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为名师、名校长、名教研员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搭建舞台。

  课改考验着每一个教育人的胆识和勇气

  中国教师报:课改10年,成果绝不可低估,但进程并不很顺畅,结果也不完全尽如人意,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反思?

  吕明凯:正如您所说,课改的成果绝不应低估,它对于传播和普及符合素质教育规律的新思想新观念,对于“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风气的形成,对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一批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的成长,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但认真反思,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概括地说,就是顶层设计有缺陷,相关政策不配套,条件保障不到位,应试压力难排除。在顶层设计方面,综合课、活动课当初曾被当作特色和亮点,几年实施下来,预期的目标并没有实现,却一直未见有跟进措施。在政策配套方面,课改的实施,理应同时有教师培养培训以及编制调整等相关政策出台,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在条件保障方面,由于新设了一些课程,按说应该有与之相关的保障项目实施,但因保障条件不到位,通用技术课等课程是否开设就很难作硬性规定。加之高考改革与课改并不同步,使高中课改很难摆脱戴着应试镣铐跳舞的局面,这也是很多学校课改的步伐迟迟不敢大步迈开的主要原因。不解决这个问题,课程改革就很难有大面积的实质性的突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