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有隐忧名师需谨慎 □ 曲雪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开学不久,我便接到了一位老同事的电话。她教学能力突出,在本地教育界也可算得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没有任何征兆,倏地就“高飞”去了省会的一所重点学校。话语之间,她似乎隐约透露出些许无奈,但最终还是欲言又止。从她更新的博文中,我才慢慢地知晓一些情况。原本是想寻求一方更为辽阔的发展空间,不想却步履维艰。这很“正常”,每一位名师的成长都有其特定客观条件,无从复制。一旦时移世易,而自己又不能很好地加以调适,难免短时间内水土不服。

  像我这位老朋友一样“高飞”的名师不在少数,有人戏称其为“孔雀东南飞”。事实上,“孔雀”不仅仅是飞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算小县城亦是如此。哪位教师取得了点成绩,便很有可能“加官晋爵”,调动到城里。结果就是,原本就不平衡的师资更显雪上加霜。

  当然,要想凭借强力阻止这一单向流动趋势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况且,不同的环境和平台,对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仅仅讨论名师该不该流动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核心的问题在于,发达地区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思路引进,流失一方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名师如何准确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轨迹?不可否认,某些地方的名师引进沾染上了急功近利的病症,逐渐偏离了教育本源。

  一些行政领导,为了在“群雄逐鹿”的教育格局中叱咤风云,恨不得将天底下的名师都搜罗殆尽。仿佛教育的真谛就等同于一个简单公式:高楼+名师=优质,实则大错特错。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哪块地适合种什么,需要怎样耕种,皆需依循天时地利。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名师的教学水准、性格禀赋,这些都需要认真考量。而当前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情况,一旦名师引进成功,便弃之于“草野”,仿佛优渥的物质待遇便能替代一切。久而久之,那些原本潜力丰厚的名师便很有可能泯然众师矣。

  引进名师确实是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举措,但绝不是什么“终南捷径”。比引进更重要的是培养并积极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而非仅仅迷醉于名师的数量规模,动辄将其政绩式地加以炫耀。

  至于那些经常被“挖墙脚”的地区和学校,则需要静心反思,总为他人“做嫁衣”,自己是否有原因。既然在经济条件上无法和别地抗衡,那就应该从软环境上出发,力争为名师打造一方教书育人的精神乐园。从现实来看,不少名师出走往往是因为个人发展受阻所致,并非总是出于待遇考虑。有鉴于此,弱势地区或学校要想扭转颓势,必须创新思路,从优化整体环境开始做起。

  而从名师个人来说,做教育不是打零工,名师本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朝秦暮楚”,完全为外物所牵绊。个体的最佳发展环境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错误的选择必定会迟滞自身发展。例如,霍懋征老师终其一生都坚守在小学乐当“孩子王”。以她的成就,“高枝”比比皆是,但她始终认为和儿童相处才是平生最大幸福。因此,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之时,名师切不可为浮云遮蔽双眼,眼界应高远一些。

  以我这位老朋友为例,不惑之年远赴他乡,初衷是看好省重点高中这一“金字招牌”,希望事业上更进一步。等到真正到了那里,才发现情况和预想有差距。新环境、新同事、新管理模式,这些都得一一适应。学校级别高、待遇好,人员构成自是盘根错节,甚至好几位行政领导都是军转干部。用她的话说就是,在这样一个森严的环境里,个体所能发挥的现实效用反倒大为降低,缺乏职业幸福感。

  名师的均衡合理分布才是正常教育生态,而不能演变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食物链关系。虽然国家一直试图从宏观层面上作出一些制度性的设计安排,但要想彻底落实还须依靠“系铃人”。强势方、弱势方、名师三者都是“系铃人”,而名师又是核心所在。“孔雀东南飞”现象,说到底就是一个关于权衡选择的命题。正所谓“高飞”有隐忧,名师需谨慎。唯有名师能够准确地定位自身,多一些理性思考,局面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