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新霞: 整合教材的勇气 □ 本报记者 高 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强新霞,不满18岁中师毕业,教小学;两年以后,教初中,带1年初一,3年初三后去陕师大进修本科;毕业后,到职业高中执教3年,带1年高一,2年高三;2009年应聘到宜川中学,教高中语文兼班主任至今。

  简单的经历却不难判断,强新霞,这个看上去不显山不露水的小女子,不安分。初见,她一开口,便让人觉得她有一股发自内心深处的、向上的生长力。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是一个天生喜欢挑战的人,什么活儿干好了,我就不想干了,想去干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以至于每年拿奖拿到手软。但拿奖不是她的目标,唯有挑战,才是她职业生涯的中心词。

  宜川中学,在当地非常有名。宜川中学看中强新霞的,是她对教育的认识——课堂上不应该是教师教,而应该是让学生学。这是强新霞对教育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正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育者具备的先觉理念和素养。

  她调到宜川中学以后,正是学校强力推进课改的第一年。强新霞执教高一语文,副校长李志强经常去听她的课,发现她在上课时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是套用模式,而是灵活善变,每节课都有创新,课堂上师生不亦乐乎,学习效果好。不久,备课组长休产假,强新霞接任备课组长。

  “带高二的1年的时间,我动了很多脑筋。高中课改到底应该怎么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途径,必须自己闯出一条路来,身为备课组长,还必须想办法领着别人走。”强新霞说,“那一年家里的事,我什么都没管。”语气很凝重。忆往昔,曾经的奋斗与付出又上眉头。神情里没有居功,没有自我怜惜,有的,是挑战者的无畏与泰然。

  高中语文教材相比于初中,内容多且深。不言其他,仅是5本选修教材的容量,已经让老师们望而却步,不知道怎么上。为什么?每篇选修课文都很长,尤其是《中外人物传记》这本教材,篇篇课文都在两万字左右。怎么办?到底要怎么使用这个教材?怎样适合现在的课堂模式要求?那段时间,强新霞满脑子全是疑问。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思考的灵光与力量不期而至。整合教材的念头一下子拨开了久聚心头的云雾。在反复翻阅5本教材后,强新霞发现,文章虽然多,篇幅尽管长,但是有规律性,可以归类:人物传记,先秦诸子,古代诗歌散文……每册课本中挑选有典型性的文章给学生以示范,通过导学案给指导,给方法,给路径,导引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来,其余同类篇目学生即可按部就班、自主学习了。

  想到此,思路再次阻塞。为什么?使用教材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怎么上课,如果按照现在的“三环节导学式”来授课,如果严格按照目标解读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交流展示15分钟的教学模式,势必会把一篇课文上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感。如何既面对高中语文篇目长的现实,又能切实贯彻“三环节导学式”的教学?无路可走,必须改变!强新霞结合高中语文的特色,加之对三环节的灵魂——自主学习,讨论展示,检测小结的理解,将一节课内完成的三环节变成三节课完成。统筹三节课时间,第一节课是通读课,学生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方法把文章看懂。第二节课整堂课全是交流、讨论,你说我说大家说,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学习别人的补充自己的,情节就挖通了。第三节就是探究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写小论文。这样,原来一节课的三环节,衍变为一组课的三环节。既适应了高中语文篇幅长的现实,又不失自主学习的本质。典型课学习完,其他篇目就是学生自己学习了,这个周布置好篇目,下周检查总结,交流。思路通了,强新霞的心一下子宽敞了。

  为了确保课下自学有效性,强新霞要求班级各学习小组的语文组长在课前要统计、收集导学案问题卡片,提交到自己这里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带着问题进课堂。根据这个记录,在交流总结时,师生、生生间互相学习,查漏补缺。比如,一道题、一个组内有4个人错了,2人对了。对了的负责讲解。还是不懂,不透彻,提交全班展示交流。

  这一改革,把原本不完整的语文课堂变成感知一个故事的时段,唤醒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他们查阅历史背景,挖掘古代与现实社会的差异,经常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现代课堂,小组的组建是关键。一个好的班主任首先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开始时,强新霞和其他教师一样,按成绩排序和男女生比例分小组,分到哪个组必须坐在一起。她认为这样很科学,小组间成绩有层次,男女有搭配,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可以互帮互助。可是现实却远比设想复杂得多。不久,强新霞就发现,有的组越来越好,有的组则越来越差。有的组内讨论很好,有的组则不如人意。学生也不断来反映问题,抗议被分组,要求自由分组,希望和自己合得来的同学一组。强新霞当时心有疑虑地问学生:“你和他学习成绩在一个水平上,能互相帮助吗?”学生回答:“只要您让我和他一组,我保证有进步。”这样的反映多了,强新霞开始重视这件事。她想,换位思考一下,自己不是也愿意和脾气相投,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吗?

  强新霞决心纳谏!打破常规,重新组建小组。无原则,自愿组合。凡是志同道合的、“臭味相投”的,就在一组。“自愿组合,有没有落单的?”记者不禁追问。“有。开始没有经验,我就把他们组成一个组,自己也加入其中。另外,私下里两边做工作,一段时间后基本都能调进去。”

  “落单是因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还是另有原因?”“不仅是成绩。比如,你总是迟到,扣小组积分,大家就不愿意和你一组。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像对待迟到的同学,手机开机,放床边,我每天早上打电话叫你。帮扶做到这个份儿上,迟到的学生也会自我克制。”

  要创新,就要接受挑战。自愿结组又一个问题同时浮出水面,出现了男生组和女生组,要知道,小组不仅是在课堂上、学习上要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也是同盟。有些脏活累活需要男生打头阵,有些细致活、零碎活又是女生的强项。怎么办?喜欢挑战的强新霞见招拆招,让这两个小组结对子。两个小组比赛,签合同。虽然是高中生了,可骨子里还有孩子的天真。两组约定,如果女生组考不过男生组,每星期六负责给全组男孩子洗校服。女孩子则说,你们要是败了,下个月开水就归你们打。“你看,这岂不又是一个完美的组合了。”强新霞笑了。

  高三以后,强新霞的班,每次月考之后,要根据每个组、每个学生强势弱项重新组合。孩子们相处几年下来,脾气秉性都已经磨合得很好了,也懂事多了。小矛盾已经基本不存在,大家的唯一目标就是冲击高考。在这种情况下,随时调整人员已经不影响孩子的心情,反而会起到互补互利的作用。比如,他们发现组里同学都是理科学得好,文科学得不好,就会主动换人。两个组达成协议,通知班主任就可以了。强新霞说:“第三次月考完我们班一共换了五个人。其中一个组就是发现,大家化学都学得比较好,而物理都不比较弱,于是。就换过来一个物理学得好的同学。而这个同学恰好化学不好,换过来后也可以把化学补上来,两全齐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