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运:“写”出文化人的魂
多年后,魏德运坦陈心迹:“为文化人写魂,仿佛穿行在高山大川之间,有领略不尽的风光。”季老也郑重撰文,热情称赞“魏德运是一个真正的摄影家”:“我自己对照相完全是个门外汉,现在面对这一张照片,十分困惑。照片上小猫和我活灵活现,决无可疑。然而我想问:这就是我吗?小猫的突然‘袭击’,按理说,应该让我大吃一惊,或者大火一番;然而,在照片上,我却安详慈祥,一副含笑不露的面部表情。显然,这一次突然‘袭击’带给我了莫大的欢愉。经过我自己的反思,这却实在非常容易解释。对于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我深信不疑。这种思想最准确生动的表达方式,就是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两句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字在这里是‘伙伴’的意思。”
如今,《季老和猫》已经当之无愧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肖像摄影的经典之作。
走近崇高
摄影艺术创作的不断成功,使魏德运更坚定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录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他认为,镜头要捕捉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外在的形象,而且是一个人内在的情感和思想;画面上是瞬间的记录,但这个瞬间联系人物全部经历和整个精神世界。
一天,魏德运在电视上看了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的访谈,不禁为之一动,觉得他就像一位敦厚长者——“他的面容很‘中国’,很古典,像老派文人,蕴含着中国的智慧”。
1996年9月,魏德运走进张老家。他家与季老家一样拥挤,书籍一摞一摞,挤满屋子的角落。他进门时,张老坐在轮椅里,左手捏着书本沉思不语,那神情就像一个耕种的老农坐在田坎,望着自己即将收获的庄稼。他感觉,这位哲学老人身上有一种中国式的淳朴与敦厚。魏德运仔细打量着张老:背有些佝偻了,须发皆白。满头银发向后梳理得一丝不乱,双目有神,几根寿眉高挑于眉梢,眼角、额头皱纹舒浅。
张老指着桌面上摊开的书籍,感叹道:“老了,一年不如一年了。前几年还能写点东西,现在只能温习旧书,看新书解闷。脑子不会想事喽,不会想事喽。”
张老扣好领扣,挺直身子,接受拍照。魏德运原想拍摄张老在书堆里的照片,但经过观察,他突然“觉悟”:这位老人,书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心灵和精神才是他的一切。他举起了相机,将镜头对准张老的脸庞,按下快门。这次拍摄,他选取张老的侧面,利用的是台灯反射光。
事后,魏德运总结说,拍摄精神肖像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我力图使用自然光线,尽可能不用闪光灯。我害怕那机械的一闪,打破人物的内心世界,扰乱被摄对象的心灵,影响我对人物生命特质的捕捉。
循着这样的创作理念,魏德运先后为邓广铭、金克木、钟敬文、费孝通、张中行、周汝昌、霍松林、周一良、周绍良、李德伦、启功、张仃、戴爱莲、吴冠中、靳尚谊、刘文西等数百位著名大文化人拍摄了精神肖像。其中,《教育家刘冰》也颇具代表性:幽暗的背景画面上,刘冰教授双目仰视、嘴角紧闭,活脱脱地展现了刘老直面现实、勇于担当的刚正个性。著名艺术家张肇达先生观影后撰文赞叹:这幅摄影作品的确可以称为伟大。
2005年,“走近崇高——魏德运先生肖像摄影艺术展”在全国部分高校巡回展出。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主席徐肖冰先生和摄影艺术家侯波夫妇、全国政协委员艾丰等人,参加了开幕式。侯波夫妇说:“我们为伟人拍了一辈子的精神肖像,而我们自己的精神肖像只有靠你来塑造了!”在他们眼中,魏德运是靠“德性、悟性与韧性”,成就了捕捉大家之魂的摄影艺术,拍出了一幅幅能直视人物内心世界,浑然天成,有着动人力量的名家肖像。清华大学的一位学生留言:“您的作品感染了我,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从中感受到昂扬向上的人格之美。”延安干部学院的一位学员留言:“这些精神肖像渗透着大爱与真诚情感,形象直观地呈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我们走向崇高,是鲜活而形象的心灵教科书。”
艺术创作贵在真诚。魏德运的作品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他“写心”,力求与人物心心相印;“写神”,力求以典型瞬间展现人物精神特质与情感世界;“写魂”,力求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2012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大鲁艺》大型文献纪录片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于蓝、贺敬之、孟于、苏菲、王琦等几十位老艺术家的精神肖像依次摆放在大厅,成为“抢救性”拍摄成果的一次震撼展示。一位年轻学者激动地说:“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
魏德运还把镜头对准了世界。2004年8月,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举行,他应邀为与会的世界各大学校长摄影。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发表了精彩演讲,回到座位后似乎余兴未尽,凝神思索。魏德运悄然举起相机,拍下了一个“大特写”。
不久,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吴启迪率团访美,把这幅肖像作为礼品送给耶鲁大学。在挂满耶鲁历任校长的展厅里,校方举办了揭幕仪式。金黄色的缎面从相框上缓缓滑落的那一刻,掌声骤然响起:画面上,莱温校长“西装俨然,鬓发梳整,额头宽阔,微微颔首,目光纯净,眼神穿过圆形镜片注视着下方,表情平和肃穆,孔武有力的左手优雅地托起下颌,唯有拇指展开伸向脖颈,流露出无比的自信……在古典思想者轮廓下浮现出的是一张现代思想者的英俊面容……站在他身边的莱温夫人霎时间激动得不禁泪眼婆娑”。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教授孙康宜撰文赞叹:“在魏德运的镜头之下,这位现代教育家肖像在深层品质中具有的‘火的冷意’和‘水的渴意’被描摹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魏德运的摄影作品往往都充满着康德式二律背反的诗学张力,极富阐释的弹性空间,蕴含着摄人心魄的图像力量。”
魏德运还先后为亨利·保尔森、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等西方文化名流创作精神肖像作品。其中,剑桥大学校长莉森·F·理查德的精神肖像作品也广受好评。画面背景是轻松柔和的暗光,理查德校长目光慈祥,笑容内敛而略带孩童般顽皮。这幅作品没有美化细节的技巧,没有刻意雕琢的意象,但让人感到大美的神韵与自由的心灵。
为中国梦传神铸魂
魏德运是一位艺术至上、执着追求的摄影艺术家,也是一位热诚勤勉、孜孜不倦的教育工作者。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东方精神肖像摄影理论,倡导在全国高校进行视觉美学教育。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相由心生概念,其实有着相当科学的一面。肖像摄影记录的是瞬间形象,它折射过去,引领未来。真正的肖像摄影大师目光如炬,往往抓住拍摄对象身上灵光一现的“美好”,开掘放大他们身上的正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肖像摄影就不是镜像记录,而是精神气质的再创造。
魏德运认为,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科学大师,还要有一流的人文环境和人文思想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社会经济转型而来的教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严重,人文教育不足现象突出。比如,不少大学生理想信仰和道德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漠视文化传统。这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魏德运看来,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聚焦大文化人,名家精神肖像摄影艺术进大学校园,可以起到鲜活生动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在大学校园展示学术大师、资深教授、知名学者、杰出校友、时代楷模等人的精神肖像作品,可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以直观浸润的方式,将名家的精神风范传递给广大师生,让他们在观摩中“走近崇高”,得到美的享受、人格感染和心灵升华,自觉抵制“娱乐至上”等不良影响。
近年来,他先后在首都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单位举办《走近崇高——魏德运肖像摄影艺术展》、《铁流向前——魏德运眼中的红军老战士》、《共和国不会忘记》、《为“大文化人”写魂》等大型影展三十余场次;在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苏丹喀土穆大学等地举办摄影艺术创作与人文美学讲座五十余场次,引起强烈反响。
讲座中,魏德运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季羡林、金克木、张岱年、李德伦、霍松林等文化大师及洪学智、杜义德、曾克霖、张志勇等革命前辈的熏陶和引导下,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以先进文化思想进行肖像摄影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自信的思想教育,增强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走出浮躁,走出世俗,拒绝平庸和无为才能接近崇高。”他对大学生们说,“无论是在求学阶段还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不应羁绊于眼前的利益,而应该有崇高的精神方面的目标追求。”
魏德运四处奔走,通过创作德能双馨名家的肖像作品,抢救不可再生的宝贵民族精神史料,弘扬东方精神肖像摄影艺术,倡导视觉美学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支持。
聚焦大文化人,为中国梦传神铸魂。魏德运又开始了新的创作计划,他说:“所有的荣誉已成过去,我还要创作更多更好的精神肖像艺术作品。创建东方精神肖像艺术馆,用视觉语言传承中华优秀人文精神,是我一生的夙愿和追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