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观察·李 群④传统文化教育的全域设计
课程是落实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实现课程教育价值的基本途径,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北京市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正是依托课程的开发、课堂的推进和文化环境的建构,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的全方位落地。 开展课程调研,了解现状,把握基础 众所周知,在教育部及北京市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的要求前,北京市的很多中小学就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权限在校内开展了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但相关教育推进的如何,学校课程是否规范有序,课程研发者是需要把握的。 在课程研发之初,我们对北京市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与实施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涉及829所小学,约占北京市小学总数的75.6%。调查显示,从传统文化教育普及角度讲,北京市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较好;从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系化和系统化角度讲,北京市各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还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落实、课程内容及教材选择方面缺乏针对性,在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依托文化课程,统筹设计,建构体系 全面总结前期教育实践研究,结合《纲要》要求,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基本定位,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或活动内容、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实现对学生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及信仰价值观的培育。在此基础上依托张岱年先生对传统文化领域的划分方法,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理解认知特点,提出了以物质、行为、制度、精神为课程建构的四大文化领域,以生活、科技、礼俗、社会、文史、艺术、价值、思想为内容分类的课程架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力求为学生搭建全景式的传统文化图谱。 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八个领域,基本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分课程所涉及领域,这种课程建构方式为其很好地融入现有学校的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新课程计划中所提出的学校课程“一体化”建构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研究课堂教学,形成模式,推进落实 课程实施时的过程,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传统文化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关注课程的实施特别是微观层面的课程实施——课堂教学问题,是切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落实的基本保证。 我们认为,有效的实施模式对于初入传统文化之门的教师而言是很好的借力工具,能有效帮助教师克服在最初面对传统文化教材时的畏难情绪。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单元式”“学科整合式”“国家课程联动式”等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这些方式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就是如何应用现有教材借助已有课程实现教学,从学生角度而言就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依托文化,衍生课程,形成特色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文化传承旨在传承民族的文化和风骨,学校文化教育的实施则重在观照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推进,不少学校在深入研究文化意涵,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设计研发了具备浓郁传统文化特点的课程。不同的课程相同的主题,使得传统文化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推进与深入,更将其融合在学校整体课程的构建中。 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校园 文化对于人的影响形式应该是浸润,是风行草偃的教化,文化课程为学校的文化教育提供了素材,文化课堂为文化教育的实现提供了途径,而文化校园则是形成文化教育的场域,只有在一定场域下影响才能从内而外对个体产生效果和触动,才能使文化积淀于人的思想之中。因此,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文化课程的研发,也要注重文化课堂的建构,还要注重对文化校园的营造,让文化教育在学校内无处不在。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