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邺教育:让师生幸福快乐 ——访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局长易善平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 特约记者 谢 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建邺区是江苏省南京市2002年区划调整后的一个滨江城市新区,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建邺教育人从教师发展出发,全面实施教师幸福工程,激励教师岗位成才,让每一位教师成长在学校、成功在讲台、成才在岗位,全面提升教师身心健康度、专业发展成就度、对学校发展贡献度和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满意度,用“四个度”夯实教师幸福的根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快乐成长,谱写出建邺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规划引领 新区谋划新发展

  中国教师报:易局长,建邺区是2002年区划调整后的一个滨江城市新区,当时教育的发展基础如何?

  易善平:当年区划后的建邺区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其中涉农街道面积逾70%,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划出,教育基础十分薄弱。按照发展定位,新建邺是未来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和城市新中心。由于所处的特殊地域和特定阶段,建邺教育面临着区划调整导致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丧失、快速城市化催生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要求和现代化新城建设呼唤迅速打造教育优质品牌3个方面的压力。

  面对这些压力,我们只有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功之路。

  中国教师报:在发展压力面前,建邺区如何规划教育发展,又作了哪些努力?

  易善平:2003年,我们就明确建邺教育“高位均衡、内涵发展、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围绕南京实施“一城三区”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和高位均衡发展。

  首先,规划引领,突破发展瓶颈,高起点谋划教育前景。2004年,我区高规格地编制了《建邺区教育布局调整和新区教育规划方案》,明确了近年内新区将配置88套基础教育设施。2010年,基础教育设施规划总数由2004年的88所调整为132所。各类教育设施均做到学校名称、办学规模、校园选址、建设责任和建成时限“五个落实”。

  其次,引联并举,放大名校资源,实现高水平办学。建邺区积极引入南师大附中、金陵中学、中华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四大名校合作办学,并引进新加坡伊顿教育集团创办了南京伊顿国际学校。与此同时,打破归属关系,将区域内中小学校组建成南京河西新城基础教育发展联盟,在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等方面深化合作,全面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再次,引培并举,壮大名师群体,打造教育人才高地。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引进和教师培训,与南京师大合作举办“名师发展研修班”、“校长发展高研班”,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并实行项目管理,全力打造全员培训、校本发展、学历提升、优师培养和校长发展等5大平台,实施师德建设、教研引领、青蓝梯队、教育信息化和教师幸福等5项工程。目前,全区教师群体提前达到南京市创建“教育名城”指标。

  岗位成才 学生越满意 老师“级”越高

  中国教师报:我们发现,建邺区在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今年暑期的新教师培训,您还提出了教师职业的“4个学会”、“3项要求”?

  易善平:我是针对新教师的特点,提出了教师职业的“4个学会”,即学会微笑、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反思,目的是想让新教师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成为学校同行的合作伙伴。就新教师的入职要求我提了三点希望:一是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一份崇高,希望每位新教师既要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尽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环境;增强“3个意识”,即爱生意识、师表意识、履职意识;做到“3情育人”,即激情办学、真情爱校、亲情育人,人人争做合格教师,尽快成长为优秀教师。二是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一份清贫,希望每一位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切实践行行知精神、斯霞品格,做到甘于奉献、守住寂寞、潜心育人、品德高尚。三是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一份幸福,希望每位新教师立足建邺,岗位成才,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幸福的“四度”,即身心健康度、专业成长度、教育贡献度和家长满意度,在播种教育幸福中也收获教师职业的幸福,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深厚积淀成就事业的辉煌。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提到“岗位成才”,前段时间建邺区教育局举办了教师岗位成才行动计划推进会,您能具体谈谈这项措施吗?

  易善平:建邺区推出教师“岗位成才计划”的创新举措:学生越满意,老师“级”越高。前不久,我们认定了首批合格教师、种子教师、能手教师、领衔教师。其中,任教者学生满意率达85%以上才有资格评种子教师、能手教师,满意度达90%以上才有资格评领衔教师。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学校就必须关注每一位教师发展。建邺区教育局全面实施教师“岗位成才计划”,打破职称和年龄限制,从教师专业发展成就度、对学校的贡献度和社会的认可度等方面,设置“合格教师、种子教师、能手教师、领衔教师、卓越教师”5个等级。

  教育局还研制并推广《教师专业成长手册》,配备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双导师”,把岗位成才的目标具体到每一位教师,内化为教师全员参与的自主责任和自觉行动,做到有计划、有保障、有表彰,真正让每一位教师成长在学校,成功在讲台,成才在岗位。

  中国教师报:教师的“岗位成才”,关键还是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建邺区通过怎样的具体行动驱动教师“岗位成才”?

  易善平:我们结合课程改革和校本研训,深入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爱生意识、师表意识和履职意识,营造激情办学、真情爱校、亲情培育的氛围。我们坚持面向全体教师,通过搭设教师学历提升平台、教科研平台、校本教研平台等措施,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幸福和成功的基础,而校本研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外驱力。我们不断完善以各学校校本研修为主体,以区教师进修学校专业培训为支撑的教师培训网络,形成“名特教师、高级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四位一体的整体培训模式。通过6轮120多项“菜单式”培训、专题项目培训、使用《教师专业成长手册》等有效形式,做到以研带训和以改导训。同时打造个性培养平台,与高校合作建立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名师发展研修班”,配备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双导师”并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一批批骨干名师脱颖而出。

  中国教师报:“名师工作室”是很多区域教师发展的必要措施。建邺区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相应工作室的?如何通过工作室打造名师团队?

  易善平:早在2005年,建邺区就出台《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管理制度》,深化“青蓝工程”建设,设立第一批“特级教师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和“名校长工作室”并实施项目管理,名特优教师依托工作室组建名师发展团队,充分发挥骨干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获得特级教师、名教师称号的在岗教师,在区域内与3至10名种子教师“结对子”,实施项目管理,促进种子教师向能手教师、领衔教师和卓越教师发展。获得名校长称号的在职校长,承担全区学校干部培训任务,并固定“传帮带”区域内3至5名青年管理干部。

  每年由区教育局和学校分层次组织考核名特优教师当年的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挂钩,同时积极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挂钩为名师成长搭建成才“立交桥”,有力地促进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2010年南京市第六届学科带头人评选中,建邺区有10位教师榜上有名;在2011年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评选中,建邺区有19位教师入选,比例位居全市前列,这正得益于建邺区着力实施的名师引领工程和名师团队建设。

  中国教师报:目前,建邺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效如何?

  易善平:全区师资队伍的数量、年龄和学历结构等进一步优化。全区以名特优教师数量为重要标志的教师队伍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与2003年相比,我区特级教师由1人增至12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由4人增至41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从19人增至80人,市区骨干教师比例占35%。此外还有一大批优秀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和省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全区初步形成一套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制度体系。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有力推动全区教育教学品质不断跃上新台阶,目前全区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5.2%,省市级实验小学比例达91.7%,义务教育小班化率达65%,高中四星级比例达100%,均居南京市各区县前列。

  优质发展 教师幸福 学生快乐

  中国教师报:其实,发展教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课堂教学上来。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建邺区在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发展的基础上,是如何聚焦课堂教学、推进课改工作的?

  易善平:我们认为,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学校科研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收益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用科研课题来引领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变得真实、扎实、充实,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们不断组织教研人员定期深入各校,进行集中性教学研讨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为大家提供学科备课思路;定期开展多层次的市级区级教改研究课、观摩课的展示活动。以典型引路,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形式,引导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围绕高效减负的目标,我们从目标教学、分层教学、小组教学、质疑教学等多方入手,打造高效课堂,实现以学定教,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要求各校结合自身特点,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我们还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加强有效教学的研究,推广高效课堂实践,部分学校还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操作流程。在这样凸显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发展了学生,也促进了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