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睿见适宜教育 从容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人与人之间,如何做到各自有尊严,又可以相互宽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在民族林立的世界,中华民族如何做到优质生存发展?——适宜教育,从容中华,从容人生。

    在人仅有的一生中,如何达到他应有的价值?在人与人之间,如何做到各自有尊严,又可以相互宽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在民族林立的世界,中华民族如何做到优质生存发展,又可以让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各国和谐相处、互有尊严?

    在民众中,教师应该是从容的人

    无论世间如何纷扰,在熙熙攘攘的民众中,教师都应头脑清醒、行为从容,因为教师的角色和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2016年6月,江西新余蒋国珍老师去世,按老人的生前心愿,他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蒋国珍在新中国成立前参过军、打过仗,1957年被错划“右派”,1979年他将补发的近万元工资全部捐给学习优秀、家庭贫困的学生,几十年来省吃俭用,资助、奖励学生2万余人,累计捐款40余万元。

    蒋国珍长期对贫困学生的无私付出,深深感动了新余学子和民众。获悉蒋国珍住院,几百名大、中、小学生自愿为其做义务护理。在送别老人时,人们自发沿街送别、情景空前,当地媒体报道“一座城送一个人”。

    蒋国珍的清风美德,为师生、为世人演绎出甘于奉献教育、清贫从容人生的风范。这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对后人、对社会最好的“传道、授业、解惑”。他是世人真正的仁师。

    像蒋国珍这样的人,他们的为人处世最为妥当适宜、最为完美到位,这种适宜的表现,展现给学生、家长和世人以从容美好的形象,他们堪称人师:他们用自身的行为,为人们作出了最好的示范和榜样。

    适宜教育,学校方能教书育人

    在江西的一所综合性大学里,有一位长期上课颇受欢迎的教师,亲自动手做教具,将枯燥的理科概念通过动听的乐曲、精彩的魔术表演进行展示,学生在愉悦中懂得了知识、掌握了规律。学生都很喜欢甚至有些“崇拜”这位擅长奇思妙想、能说会道、很有表演感染力的教师。但是他因生病未能完成有关课题,更不屑于走关系去发表文章。结果就是这位长期被同事认可、淡泊名利、学生喜爱、常常上出“金课”的教师,到50余岁仍然只是一名副教授。而那些常给学生上“水课”的教师,学生从他们那里没有得到太多正道的指引和收获,倒是通过认真填写表格、参加会议、做做课题,套路完成、教授评上。

    近几十年来,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不少人愈来愈缺失做人的信仰和行事的道义,追求短平快而肤浅的生活。包括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内,评判一所学校办得好坏只看中考高考成绩,完全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民群众对办学育人的愿望。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我们对中小学要有正确可行的考核方式和机制,从而正确有效地引导学校教师教书育人。正确的考核方式就是让学校把非应试教育的课程也同样开足开好,让教师和家长真正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做好这件事情,以正确引导学校、社会和民众,而不能停留在简单地喊喊“让人民满意”的口号,更不可再让一些人以狭隘利己短视的“民意”强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顺从而伤害学生、国家利益。

    我们必须从培养“祖国的建设者、事业的接班人”出发,全方位、全过程实施科学适宜的教育。摒弃目标不合适的教育内容,纠正目标不宜行的教育做法。

    从容中华,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习近平主席曾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旨演讲中说:“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不同的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文明差异不应成为冲突的根源,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与我们的先人一样,今天的“一带一路”也是欢迎他国共创共享“百花园”。各国各族应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互商互谅互信。和则行,不和则不行,以和为行事之通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秉承仁爱文化的中华民族,讲求奉行“仁义礼智信”,从来毫无侵掠的野心和行为。富而好礼,强而好义,怀与人为善之心,持君子中庸之道,以适宜宽柔行事的中华民族,内心强大淡定。对内,遵循法治科学,建设发展中国家,不内耗、不折腾;对外,遵守规则诚信,与各国友好往来,不屈膝、不恃傲。适己宜人的中华民族,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永远平和实在、做好自己,和邻睦邦、适宜世界。

    (作者系江西省教育学会会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