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向卓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大四学生忙着跑招聘会、备战考研时,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2010级“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学生张瑞丹却成天“泡”在实验室里。今年7月,还在读大三的张瑞丹就被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预录取为2014级硕博连读研究生。一年后,等待这位“90后准博士生”的将是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在福建师范大学,像张瑞丹一样的优秀学生还有很多:入围《福布斯》2013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的教育学院学生应向阳,未毕业就已成功创业,并拥有5项国家专利;CCTV“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首位女冠军留学生米娜,力克近万名参赛选手,荣膺“汉语之星”称号;举重健将、体育科学学院学生吴景彪先后在亚运会、世锦赛、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摘金夺银、勇破纪录;音乐学院学生在2010年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助力福建代表队取得历史好成绩并获“优秀团体奖”;该校学生勇夺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双项金奖;李蕊、楚玉春、黄振桐等多名学生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一所地方大学何以人才“井喷”?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黄汉升说:“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努力促进人才辈出,不断让学生走向卓越,是大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学为重心,培养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福建师范大学一以贯之的理念与做法。”

    以生为本  营造重视教学优良环境

    福建师范大学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自身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躬行示范,不断完善制度、加大投入,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认同与践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教书育人乃教师首要职责的价值观,营造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中有学生”的浓浓氛围。

    每学期第二个月的第一周是福建师范大学的“领导听课周”。从校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到各学院的领导、教学督导员,都深入到全校各个课堂中旁听。“只有深入教学一线,才能真正清楚教学质量到底怎么样。”黄汉升说,领导听课不仅是制度,更是种传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从传统到制度,福建师范大学坚持的不止是听课周。学校每年召开专题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综合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形成了“本科教学工作月报告”、“三段式常规教学检查”、“临时性教风学风抽查”、“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四级评教”、“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等多项制度,借助这些有力抓手,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步伐越来越坚实。

    营造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氛围,引导教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开启“名师讲堂”系列活动,组织校内获得国家、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奖的老师们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或公开课。仅3年,“名师讲堂”就举行了70多场,场场爆满,深受学生欢迎。

    制定良好的政策和制度,促使教师重视本科教学。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学校两次修订《教学业绩奖励津贴实施办法》,2010、2011年奖励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优秀业绩的有近500个项目(个人);加强教学管理,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制定了《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20条实施意见》;践行“师德建设六项工程”,成立教师伦理委员会,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搭建交流平台,倾听学生心声。在福建师范大学,学生要想见到书记和校长并不是件难事。每月一期的“书记早餐会”、“校长面对面”活动,让学生和校领导零距离沟通,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表达诉求、畅所欲言。“这种‘接地气’的交流方式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丰富了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增进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需求的理解。”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罗萤说。

    加大教学投入,为本科教学提供保障。福建师范大学每年投入学费总收入的30%以上用于教学,投入400万元用于“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投入约100万元支持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等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及聘请外教、开设英语听力加强班、举办每周英语角等活动;近3年来,学校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专项经费2500多万元,投入200多万元经费开展教改立项,500万元以上经费用于组织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学校已获得10个国家、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2名国家、18名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有8种9本教材入选首批“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居福建省属高校榜首,占53%;有3个国家、7个省级教学团队;有3个国家、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9门国家、61门省级精品课程;有30项国家、15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1个国家、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计65个国家、388个省级项目,项目数稳居福建省属高校首位。

    改革创新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使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在巩固教师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主动调整学院建设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专业建设坚持“扬优、固本、扶新、发展”,积极推动新型学科、应用学科的发展,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近年来全面加强教师教育,增强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2012年,学校获得承担“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学校(机构)资质后,首次就承担了5类8个项目,获得经费276万元;建有15个福建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基地,3年来累计培训学员近千人次;在全省建立113个比较稳定、协作良好的实习基地;在师范生中遴选开设“名师实验班”;每年聘请约70名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担任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与福建省宁德市、永安市及省内10所中学共建实践基地或实验区等。

    从2009年起,福建师范大学坚持每年发布专业建设白皮书,敦促各学院反思专业建设;坚持本科教学月报告、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开展专业校内评估,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等。目前,学校正在加快工科人才培养,每年招生计划中优先安排工科专业,招生比例逐年提高,以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以教改立项为着力点,不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学校具有代表性的改革项目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闽台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优秀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等。

    提起福建师范大学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该校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国家理科基地)专业可谓独树一帜。他们将学生科研训练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科研实训内容,每年同全国其他地理学基地合作开展的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已持续了5届,已获得2项国家人才培养基金科研训练项目,学生每年报考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均超过80%,升学单位几乎覆盖了全国设有地理学科的重点大学和部分中科院研究所。

    独辟蹊径,立足本地,本地生源占70%以上的法学院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其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带有鲜明的闽台特色——会闽南语、客家话等方言;通晓海峡两岸法律制度与实践。2008年起,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开始培养涉台法务人才,组建学术团队、强化课程讲座、组织师生赴台交流,如今他们培养的学生已遍布在福建省各基层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主要从事涉台法律事务,较大程度上满足了福建省对熟悉两岸法律制度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福建师范大学,实施“闽台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计划”的有11个专业,受益者达到上千人。2012年,在台湾世新大学学习的116名学生已顺利回校,今年有136名旅游学院学生、154名传播学院学生赴台学习。刚刚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事闽南方言播音的毕业生林骏表示,让他得以击败名校毕业生、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的“法宝”是“闽台特色”。

    多年来,软件学院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赫瑞·瓦特大学和阿伯斯特威斯大学实行“2+2”、“3+2”等多模式联合办学,迄今已有百余名学生成功到国外合作校交换留学,不少交换生学习成绩优秀,有的还获得奖学金并直接攻读硕士、博士。

    在社会历史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试行的“4+1”模式,即每周4天课堂学习、1天社区实习,让学生受益匪浅,也扩大了社会服务,使这个看似“冷门”的专业,几乎年年全部就业。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计划”,福建师范大学与知名大中型企业、台湾高校等共建“软件外包服务与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进行“带薪顶岗实习”和“就业订单式”培养软件工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青睐,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成立家长委员会、吸收行业专家进入教学指导委员会,是福建师范大学扩大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之一。在法学院、旅游学院,法官、检察官、律师、酒店经理等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展开教学研讨、提供实习基地等;在旅游学院,热心教育的家长为学院工作建言献策、监督和评议学校工作、协助学院管理。通过学校与社会力量互动,拓宽育人渠道,建立多元教育体系,合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多管齐下  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