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者能看见别样风光
■张学青
铁皮鼓(网络ID)为网师的学员办了一份电子刊物,取名《啃读者》。他认为有的阅读是溜冰,是看风景,是怡情养性的,譬如文学阅读;而另一种阅读则像登山。登山是累的,因为要克服自由落体向下的惯性,把自己往上托举。专业阅读,更多的是一种“登山运动”。“啃读”者,一个“啃”字,就道出了“非常硬、非常难”的特性。
我是怎样走上“啃读”者的道路的呢?
1995年至1996年,我接连经历了从教历史上的“滑铁卢”事件——那个在庙港、在视导片的各项基本功比赛里稳拿第一的家伙,两次在市“百节好课”的比赛中名落孙山。落寞的同时,我开始低头啃书,读的竟是一本《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边啃,一边收获:一个人的短时记忆一般为7个单位容量,但是如果把一些小单位组合成为熟悉的、较大的单位,我们就可以记住更多的东西,因此,教学中通过节奏模式、意义模式等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编码、组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问题有长解答距、短解答距和微解答距,微解答距的问题,思维含量很小,课堂上要尽量少提;国外的眼动研究表明,人在阅读时的知觉和广度是有限的,成行成面的快速阅读训练要谨慎推广,但短期的快速阅读训练有助于减少阅读的回视次数……
作为一个中师生,我的语文原始积累可能相当于初中生水平。“三脚猫”的语文功底着实捉襟见肘。于是,一类一类进行学科知识的阅读与积累。为了解汉字的渊源,我的手边常备着两本字典:《汉字详解字典》、《汉字古今义合解字典》,有空的时候就翻翻。为了了解诗词的格律,我读王力的“大家小书”——听说王力编的《古代汉语》给他挣的稿费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传奇。周振甫讲修辞,一讲就是六七十种,什么衬跌、衬垫、点染、讳饰……我简直闻所未闻。
“啃读”者的读书姿势常常是正襟危坐的。与其说这是一次阅读之旅,不如说是一场征战厮杀:你的智力理解水平和作者进行着一场较量,跟不上趟、战败的时候是常有的。犹记得,我读王荣生老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前几章简直是“痛不欲生”:“层叠蕴涵分析框架”这个术语说有多拗口就有多拗口。好吧,跳你没商量。我的经验是,遇到自己即便慢读也实在读不懂的部分,就干脆跳过。譬如《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我只取自己能读懂的一章《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来读,其他的部分,就等能力和需要都来热情邀我再说。
读着读着,阅读力在不知不觉地增长。有一次我向一位老师推荐刘绪源先生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她说太难懂了,我觉得讶异,同时又十分理解:她所遭遇到的,大概和我2006年读《后现代课程观》的情形相似。没有这方面的智力背景,你读到的只是书里的字与词,无法弄懂它们聚集在一起的意义。
北京万圣书店主人刘苏里是个了不起的读书人。他为读书人创造了一个宁静的读书环境,取名“醒客”(thinker)。我很喜欢这个名字,中英文都喜欢。当我把读书的触角伸向历史、哲学、法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读崔卫平的《正义之前》,读林贤治的《午夜的微光》,读王尔德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读勒庞的《乌合之众》,读吴思的《血酬定律》,读于歌的《现代化的本质》,我渐渐有了“醒客”的感受。我明白——
“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
“一朵红玫瑰不会因为它想做一朵红玫瑰而显得自私,如果它想要求花园里的所有花种既是玫瑰又是红颜色的,那才是自私到了可怕的地步。”
“不纯洁的心灵也有美好的一面。”
“沉默,不是中立,是同谋。迫害,是由不出声的好人们默默授权的。”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感谢那些书,它们唤醒了我的理性,使我在沉静中、在深情里不致于孱弱无力。
(摘自《迷人的阅读——10位名师的秘密书架》。本文作者系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