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亟待提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丽江老师讲授东巴文化常识和象形文单字。

丽江孩子们跳纳西族舞蹈。

表一:古城区金山乡中心校区部分校点2009年以前校本课程设置情况表

表二:古城区金山中心校2009年统一制定的校本课程内容情况表

表三:漾西完小校本教材情况

    ■木春燕

    世界遗产教育是以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为内容,以保护遗产传承文化为目的的教育。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指出,“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

    “丽江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古城遗产名录》;“三江并流”2003年7月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纳西东巴古籍”2003年9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丽江成为世人瞩目的世界遗产地。

    然而,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推进,传统的生态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仅以承载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民族语言之一——纳西语为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它还是丽江古城的公共交际用语,但如今古城周边的大中小学,能够说纳西语的纳西族学生寥寥无几,纳西语成为濒危语言。

    如何保护传承丽江世界遗产已成为丽江古城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对丽江世界遗产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丽江古城世界遗产教育类型丰富

    丽江古城世界遗产教育经历了从社会各界自觉保护传承到学校正式教育的历程。丽江地方政府有识之士在丽江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功不可没。像1959年9月至1965年2月任丽江县委书记的徐正康,组织抢救整理了大量的东巴经籍。曾任丽江县委副书记、丽江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和万宝,拥有深厚的纳西文化功底及对丽江民族文化的满腔热情,他多方奔走,呼吁抢救东巴文化,1981年终于经云南省政府批准,在丽江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研究室(今为丽江东巴研究院),他兼主任直至去世。

    丽江籍学者在丽江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为丽江古城遗产的学校教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对丽江古城世界遗产教育起到了引领作用。如老一代著名学者方国瑜、和志武等,不仅身体力行、执鞭垂教、伏案著述,而且上下各方奔走、呼吁,为传承抢救纳西优秀文化遗产,呕心沥血、至死不渝。1996年,戈阿干先生呼吁:“东巴文化濒临断代绝根的严酷现实。”杨福泉先生1998年指出:“年轻一代忽略母语,甚至不屑于说母语的现象在云南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很多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

    经过多方面长期努力,丽江古城遗产教育形成了如下三种类型。

    一是政府机构的传承,为世界遗产教育在学校推广开辟了路径,同时这些机构也成为拓展学校本土文化教育的场所。早期丽江古城的遗产教育活动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举办。例如,1995年,丽江县东巴文化博物馆开办东巴文化学校,先后开办6个短训班,学员总数达108人,主要教授东巴文化常识和象形文单字。

    二是社会各界自发兴学。如1999年4月开始,郭大烈先生及其夫人黄琳娜女士依托黄山小学创办东巴文化教学点,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东巴文化传习院。像这样的民间本土文化传习机构在丽江为数不少,较为成功的还有和力民先生创办的丽江市古城区纳西东巴文化传承中心,以及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主管的丽江古城雪山书院等。

    三是丽江政府积极组织了丽江古城世界遗产教育的实施。随着对丽江世界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加深,丽江世界遗产教育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学校和知名学者的重视,一些知名高校还设置了与丽江地域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等。如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与丽江东巴研究院联合招收东巴象形文字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招收纳西语言文学方向的本科生;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开设纳西族文化课程,设立纳西族展览馆;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1995年始就招收纳西语留学生,截至2013年,这所学校设置了“丽江旅游风情”、“纳西语会话与纳西民谣”等10种与世界遗产地有关的全校性选修课。

    丽江政府在古城区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行本土文化教育。如前所述,1999年起,在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郭大烈夫妇在束河办事处黄山小学创办东巴文化教学试点,聘请从事东巴文化研究的专家进行授课,传授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绘画、纳西民歌童谣、东巴唱腔、纳西历史、民间故事等内容。截至2013年4月,黄山小学东巴文化教学班共有6届毕业生,268名学生接受学习,结业的学生能掌握4000多个东巴象形文字和部分歇后语,还可以简单组词。同年,丽江县教育局在大研镇兴仁小学设立纳西母语教学试点,为全面实施遗产文化教育进校园奠定了基础。2003年1月,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全县小学教育中开设纳西语言传承和普及教育的决议》,决定“在全区各小学一至四年级开设纳西语言课程,加强对青少年纳西语传承教育,于2003年开始着手示范试行”。

    2003年8月,丽江市古城区教育局颁布了《古城区教育局纳西文化传承方案》,决定于2003学年开始,以古城区大研镇为重点,在全区五乡一镇小学一至四年级开设纳西文化传承课,并确立了推广普及纳西语言,初步认识纳西象形文字,同时学习纳西传统手工艺、民间歌舞、民谣、童谣、风俗礼仪,了解纳西族历史,尽快恢复良好纳西语言环境的教学目标。

    因地制宜开设世界遗产教育课程

    丽江古城区大部分中小学根据学校的自身特长和学生的区域特点设置课程并进行校本教材建设,凸显学校自身特色。

    1.从自发分散走向相对规范

    以古城区金山乡为例,2009年以前,根据学生需求及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设置校本课程(见表一)。拉马古小学地处偏远缺医少药,所以设置“常见疾病常识”;东江小学所在地经济林木较多,于是设置“经济林木种植常识”;贵峰小学所在地盛行纳西传统民歌,于是有了校本课程“纳西民歌”。2009年以后,金山中心校对各校的校本课程进行了统一规范,把校本课程作为宣传世界遗产地地域文化的课程进行开发(见表二),各校又根据自身特点开设课程。像一年级的校本教材,在纳西族聚居村落便讲授“纳西族传统礼仪认识”,白族聚居村落就讲授“白族传统礼仪认识”。

    2.校本教材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

    古城区有些学校在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立足本校区域特点,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本地民族传统礼仪、传统节日、音乐舞蹈的相关传说故事等资料,学生回家后向自己的长辈询问自己的家族历史,访问自己村落的名人名胜,整理成文字或以口述形式在课堂上交流,老师把他们的资料加工整理后编辑成课本进行教学。这种做法用古城区教研室赵文秀老师的话说,就是“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古城区金山乡漾西完小在这方面做得较为出色(见表三)。

    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本土文化知识,拓展了视野,而且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同时这些由学生整理的第一手资料也丰富了校本教材的内容,增强了校本教材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体艺教育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结合成效显著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艺术教育价值,古城区基础教育中体艺教育与世界遗产教育的结合卓有成效。

    典型案例之一:民族打跳课间操。1998年,古城区中心完小在体育教师李建伟等3位教师倡议下,整合若干丽江地方各个民族的歌舞,编排了一套融体育、舞蹈、音乐于一体的民族打跳课间操。2000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分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教育局将这套民族打跳课间操在全县范围推广实施。像古城区福慧学校等校点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课间跳这套民族打跳操,至今已经推行了13年之久。一些学校在乐曲选用和动作编排上还不断有所创新和改革。

    典型案例之二:丽江地方艺术教材。2000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承担了《农村学校艺术教学内容和教研活动研究》二级子课题,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教育局组织了一批音乐、美术骨干教师及丽江文艺界学者专家进行编创工作,通过5年的努力并经过反复论证,终于完成了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方艺术教材一至九年级《音乐》、《美术》的编创工作,2005年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套教材充分利用挖掘了丽江古城世界遗产地的艺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