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兴趣通道:博兴一小以校园文化立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护蛋”活动  黎强 供图

    ■本报记者 张贵勇

    “你知道吗?这块石头看上去很特别,像一幅山水画一样,可并不是天然的,而是用硫酸烧出来的。”“你怎么知道?老师告诉你的?”“不是,是我亲眼看到的,前几天我们和老师做过这样的实验呢!”在博兴县第一小学的博古楼,记者发现这里不仅有造型独特的奇石,更有一群爱琢磨、善观察的小学生。与之对话,就像在听马未都式的考古专家作讲座。

    其实,在博兴一小,除了拥有装满“奇珍异宝”的化石馆,还可以看到绿意盎然的生态馆、设计独特的陶艺馆、别具匠心的科技馆,以及琴声悠扬的艺术馆。用校长黎强的话说,这些地方背后有很深的文化意义,不是用来展览的,而是用来让学生探索新知、感悟世界和培养兴趣的地方;不是为了培养大师,而是为学生60岁之后做准备的,即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最终内化为其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以博古楼为例,其中有浸制标本鲨鱼等40件,实体鸟类标本52件,动植物化石98件,还有采于20多个省份的200多件各种矿石、岩石和玉石。它们都被按形成年代早晚排列,每个展品都有详细说明。楼里面还设立了学生探究区、动物标本区、化石区和奇石区。虽然空间都不大,但却是除操场之外学生最爱去的地方。每到中午和下午放学后,这里总是人头攒动。

    据科学课教师顾志谦介绍,这些标本和化石有一小部分是被赠送的,但绝大多数是他去外地开会的间隙到市场上淘来的,价格并不高,像那些水晶石,就是去年初冬他和校长专程去辽宁义县成批买来的。由于跟卖主聊得投缘,对方陪了他们两天,带着他们到山区采购,最后还把自己收藏的树化石免费赠给了学校。

    学校为什么在看似与教学和考试无关的化石、陶艺、植物等方面下功夫呢?校长黎强告诉了记者其中的缘由。2009年,他翻看了学生的科学课教材,发现内容过于单薄,一两页介绍根本无法准确而全面地将知识点呈现出来,与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求相去甚远。他说:“仅凭教材上的内容是培养不出科学精神或艺术细胞的。我们做化石馆、陶艺馆等,就是想借助图片、实物的立体化呈现方式,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引导学生挖掘实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他们内心打下一个烙印,让他们体会到中国的文化是如何传承和延续的。”

    在博兴一小260平方米的科技馆里,记者看到其中既有上世纪中期的收信机、收音机、影片放映发动机等旧式设备,也有机械模型、天文仪等。学校还购进了钻铣床、氩弧焊一体机、切割机、木工机床等电动设备和形成龙卷风、漩涡、视觉暂留等现象的仪器,让学生感受机械的趣味和科技的神奇。学生正是通过做陶艺、赏化石、练书法、弹乐器、玩机械、学科学等活动,逐渐萌发了好奇心,也开阔了视野。据了解,博兴一小的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兴趣爱好特别广泛,综合能力极强,有很多成为学生骨干。

    “现在很多学校在讲特色办学,讲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有的搞体育特色,有的搞艺术特色,但并没有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起来,没有与学生的素养和未来联系起来。”黎强表示,博兴一小的课外活动和课外场地很多,看上去有点眼花缭乱,其实都是围绕小学生爱探索、爱动手的天性来设置的,如精巧的机械模型、手工教室等就是为了满足男孩子的天性。这些做法最终落在文化立人上,由此来培养有文化素养、文化情趣和人文追求的人。

    “小学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能考高分、拥有一两项文体特长,而是激发他们探究世界的兴趣,给他们向外看的窗口,使他们在吸纳各种信息和知识后,沉淀为兴趣和习惯,从而在升入中学或大学后开始真正的探究。从这一点来看,学校文化的根本还是立人。”黎强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传承山乡风土文化的希望     下一篇:文化速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