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学做一体化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983年,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首开新余民办教育的先河。弹指光阴,建校30年,一个只有20多人的培训班,已经实现历史性跨越,赢得了“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孵化器”美誉。通过“教研学做一体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岗位快,综合素质好,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层主管。3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2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有6位优秀毕业生(学生)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培养模式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等一系列改革要求。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六个一”,做到“五个合”,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步骤。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在于突出应用型职教特点,着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实施“六个一”,即开设一个专业,对接一个产业,创办一所研究机构,举办一个企业实体,参加一项全国竞赛,创建一批校企合作基地。做到“五个合”,即专业与产业融合,课程与前沿契合,教学与科研汇合,学院与企业联合,教师授课与学生参赛结合,形成“教研学做一体化”培养模式。

    教学计划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该院拟订教学计划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内容,以学分制管理制度为手段,以培养具有勤朴敏信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根据“教研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改革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从2013年开始启动学分制,先后制定了高职学分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统一全校课程编码、教室编码和教职工编码等基本数据,并购买了学分制管理软件。第二阶段为全面实施与整体推进阶段,该院从2013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 

    教学计划坚持“两环节”即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类拓展环节。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7∶3,选修课中的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例为2∶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6∶4。

    校企联合拟订教学计划,将培养目标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计划中。如“普通车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课程均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施教,分别与南宁五菱桂花公司、南宁机械厂、南宁开关设备厂等企业合作,选取企业的产品或设备为教学课题,由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技师进行指导,学生在企业车间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师资队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学院有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489人,作为培养“双师型”师资的有效措施,该院将学历进修与非学历进修、脱产进修与不脱产进修、综合进修与单课进修、到企业顶岗实践与挂职锻炼结合起来,提高师资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发展为21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2.9%。学院现有博导6人,硕导5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6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56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已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忠诚民办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该院每年组织教师考察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广泛接触行业、企业,拓宽教师视野,把握科技动态,充实课程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同时学校聘请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学校学科带头人,提升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安排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业务进修、实践进修,近两年共安排100人外出进修、培训。每年暑假安排210名教师到企业见习。学院建立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制度,招聘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承担了部分授课任务。近3年学院从企业聘请了120名“技师型”兼职教师,组成师傅队伍,担任兼职教师,实施案例式、情景式、仿真式、现场式教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师资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每个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开展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三满意工程。

    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开设“订单班”。如该院开设“创业班”、“淘宝班”、“老板班”。通过确立“订单式”培养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学院办学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校企共商教改课题。如针对新余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现状,学院与新余兴邦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校级课题《基于3×3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通过研究,进一步拓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渠道,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校企联合破解人才供需矛盾。

    教学基地建设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为了满足课程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需要,学院着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如该院依托新余市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五个基地”:一是建设电子商务教育教学(教研)基地;二是建设电子商务学生实训基地;三是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基地;四是建设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五是建立电商创业孵化基地。

    “把金蛋孵成小鸡,把小鸡育成母鸡。”为解决毕业生就业创业、开拓优质生源市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加强外部形象建设,2013年5月,该院投入近百万元,腾出2260平方米的闲置教学楼筹建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无偿提供给在校大学生,可同时容纳50家企业入驻。2013年11月,孵化基地正式开业运营。谈起孵化基地,该院院长伍世安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不仅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要有三个定位:一是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大学生体验创业的平台,三是培养创业者的摇篮,为培养具有“勤朴敏信”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服务。该院组建创业专家指导团队为学生自主创业出谋划策、传授技能、提供市场信息,帮助申请政府贴息贷款。作为创业孵化基地,一批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大学生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圆了他们的创业梦想。目前,已有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经营的物流公司、会计专业学生经营的代理做账公司等39家各类公司100余名成员入驻,部分入驻公司已经开始盈利,并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正式开业运营,有效推动了该院教研学做一化进程。

    “三个课堂”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近年来,该院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推进教育创新,精心构建了“三个课堂”。第一课堂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堂实验,占总学分的88%;第二课堂包括军事训练、课外竞赛、科技研发、社团活动、文体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等),占总学分的7%;第三课堂包括校外实习、社会调查等,占总学分的5%。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课内实验、课外实训和校外实习三者有机结合。正是这样,渝州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工作快,动手能力强,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理论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30年的摸爬滚打,渝州学院的决策者深知这其中的门道。学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变单纯课堂讲授为多种教学形式并行,将课堂讲授、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结合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参与”又有“独立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学院成立了“创意指导中心”,通过举办“头脑风暴节”,开设创新工程师班,开展一系列课程和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更优的创造、创作、创新发明和原创产品。

    课外竞赛摘金揽银抱铜。该院董事长杨名权说,我们参赛不仅是为了夺得名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出一种参与精神,给学生提供一次接受挑战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在自然竞争中去表现自己,去衡量自己的真实才干。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促研、促学、促做,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各类机器人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竞赛,屡获佳绩。电子类学生1998年以来9次获得江西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现场赛团体冠军。在有北京大学等13所著名高校参赛的水中机器人比赛中荣获季军(全国一等奖)。2012年,共参加了40余项学科技能竞赛,总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8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11个,江西省一等奖33个、二等奖69个、三等奖72个。新闻媒体曾以《科技大赛砺精兵,创新发展谱华章》为题,报道了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特色。江西省人民政府将该院列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双促机制的构建”项目试点单位。

    自2003年以来,学院各专业坚持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学院已与500余家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将企业引入校园办厂,如长城、神舟电脑公司和新余富乐公司等分别入院建立了电脑维修服务中心、汽车维修厂、机械加工厂等,实现了校中办厂、厂中办学,为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创造了有利条件,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