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开放与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滕珺:刚才雷蒙教授提到,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惊人,教育资源较之以往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刘教授,您是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方面的专家,不知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刘宝存: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对“进步、均衡和公平的教育”的理解。在我看来,均衡和公平是两个不同但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概念。教育均衡通常是指资源分配的问题,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中主要指的是机会均等的问题。当然,教育均衡通常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就开始尝试解决教育均衡的问题。不论民族、宗教、性别、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所有青少年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高考制度恰恰是保障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的重要依据。1999年开始,中国实施了大学扩招政策,给了更多学生上大学的机会。现在,中国有高等教育学府2790所,共有大学生3300万人,是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我们对弱势群体,比如少数民族学生以及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我们还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了大量的助学贷款、奖学金、津贴等,帮助他们完成四年学业。

    当然,我们要建立一个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国家,一个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国家,一个现代化、繁荣进步的社会,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第一,高等学府分布不均衡,大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东部大学也多于西部大学。第二,重点大学分布不均衡,从而加剧了有些省份的高考竞争。在112所“211工程”学校中,有26所位于北京,然而在青海、西藏、宁夏、广西等省份分别只有1所。就39所“985工程”大学来说,位于北京的就有8所,占20%以上,在很多省份根本就没有“985工程”大学。第三,教育投入不均衡。各省市投入大学的资金不同,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13877元,其中北京最高,为44073元,福建最低,仅7555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7459元,其中北京最高,为26465元,山西最低,仅3557元。第四,顶尖大学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偏低,且男生数量少于女生。因此,我国在2012年到2020年期间,将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如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投入,扩大中西部学生入学机会,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在招生时优先录取家庭困难学生;继续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贫困地区的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实施“援藏计划”等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教育机会;改革高考制度,增加考试机会;等等。同时我们那也呼吁关注男生危机,对男生实施必要的优惠政策,这不是对女性的歧视,而是为男生寻找一个更为合适和公平的机会。

    企业教育

    企业有责任帮助员工成长发展

    滕珺:我们常常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这样的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如何真正落实这些理念?作为一所企业大学的负责人,郑校长,能否分享一下您对企业教育的理解?

    郑荣禄:我对企业教育的兴趣源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我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工作做不好,包括在工作单位碰到的很多问题,主要原因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有问题。人们入职后常常会意识到,学校学习的东西远远不够,那么企业就需要承担起员工培训的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讲,企业教育对整个国家的意义是很大的。因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每个企业都能把企业教育做好的话,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很有意义。所以,我一直强调,企业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教育领域任何一个方面,如学前教育、学历教育等,社会同样应该在企业教育中投入相应的资源。

    中国和美国、欧洲国家相比,在企业教育方面相对落后。美国早在1944年就有了成熟的企业教育系统,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通过员工成长来带动企业的发展,这样的理念在美国企业中已经根深蒂固。但我国很少有人去研究该如何帮助员工成长和发展。平安大学是国内企业教育中起步较早的,成立于2001年。中国平安一直非常注重教育和培养我们的员工,因为我们相信,员工的生活品质同样影响着工作品质和企业发展。我这里所说的生活品质不仅仅是收入,也包括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自尊、自信和自爱。所以,我们的理念就是通过平安大学的教育,使我们的每一个员工享受他们的幸福生活。

    当然,企业教育教育方式和学历教育会有所不同,以平安大学为例,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推动整个企业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组织了小组讨论和项目参与活动,因为员工学习的渠道是多样的,他们可以从同事身上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从课程中学习。而平安大学只是为员工学习搭起这样的一个学习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员工的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被互相激发、互相培养起来。此外,企业教育还应注意员工的年龄特征,员工毕竟都是成年人了,企业大学应把握成年人的学习规律,为员工提供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让企业成为员工真正愿意投入并真正享受“终身学习”的社会场所。

    (作者滕珺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刘骥、刘柳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赛烹饪技艺展生活能力     下一篇:一介书生陈佳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