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面朝大海 办学春暖花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李功毅 赵建春  沈大雷 缪志聪 通讯员 李荣庆 

    近日,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将一份长达5万字的《高标准建设盐城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提交给了盐城市委、市政府。这是2008年以来,该研究院向中央部委、省市党委和政府提交的第32份决策咨询报告。这些报告在江苏沿海开发建设中正发挥着重要“智囊”作用。

    盐城师院还牵头28所沿海高校,成立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盟;由全国145所新建本科院校发起成立的全国新建本科高校联盟,该校当选为理事长单位;学校近两年取得的国家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作为一所地处苏北的新建地方院校,盐城师范学院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念,把握新一轮沿海开发机遇期,创特色、求发展,“面朝大海”华丽转身,赢得办学“春暖花开”。

    升本后的新挑战——

    抓住沿海开发战略机遇转变办学方向

    1999年,由原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和盐城教育学院合并而成的盐城师范学院,正式迈入本科教育阶段。初期,同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样,该校也经历过规模发展阶段,增加学科专业门类,扩大招生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由单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师范院校的外延转型。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以及师范教育的改革,盐城师院的发展遇到了严重挑战。

    出路只能是突破原来的办学“围墙”,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型,三道难题逐渐凸显出来。成长春说:“第一,高师院校办非师范专业,原来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第二,新增非师范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和社会认同度不强、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第三,科研面临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缺乏、科研平台建设不足等挑战,开展社会服务,则不清楚社会需求和缺乏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2007年4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在盐城召开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和科学推进新一轮沿海开发。学校作为地方高校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从加快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决策中,学校敏锐地感觉到:这里面将有大机遇!学校迅速召开党委会,分析学科专业家底,研究如何抓住机遇,在服务沿海开发中有作为、创特色、求发展。不到一周时间,学校拿出了进一步参与沿海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抢抓机遇,主动融入,错位竞争,务求实效”的十六字方针,并整合校内资源,组建江苏沿海开发研究中心。 

    抓住沿海开发成为江苏乃至国家战略的机遇,为盐城师院追求特色、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并组织科级以上干部和骨干教师“走出去”,广泛深入企业和中小学调研考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沿海、师范、老区”三张特色牌,走应用型大学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推动由师范类专业为主的普通高校向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转型,办学方向和定位更加明晰。

    出乎意料的局面——

    服务沿海开发成学校新的发展极和特色

    “前些年,我们常常四面出击,找政府、行业、企业谈服务,现在则是他们主动上门谈合作。”谈起学校这几年在区域服务中的角色变化,盐城师院区域服务与合作处副处长王振华满脸自豪。

    盐城师院提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曾遭遇过不被看好的尴尬。沿海开发战略提出后,学校认识到,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可以在沿海开发战略研究、决策咨询方面做文章。学校整合学科和专业资源,成立了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在著名水利专家钱正英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等一批专家的指导下,研究院形成了《高起点建设江苏沿海产业带》、《关于建设江苏滨海港打通中原新通道的建议》等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咨询报告。

    同时,学校成立区域服务与合作处,承担对外联络扩展、对内协调服务;为对接沿海开发中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成立新能源化学储能与动力电源研究院,开展风电车项目一体化研究;组建药学院,与大丰港经济区共建海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短短几年,学校建立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20个,形成专业服务团队26个。

    海洋生物产业是盐城大丰市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为给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学校筹建药学院,引进一批高层次研发团队,制定服务研发方案,细化仪器设备购置清单。王振华说,盐城师院的社会服务工作紧紧抓住学校转型发展和沿海开发战略,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团队服务、游击战术到区域定向服务、临时合作到长期结盟的转变,成为地方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形成了服务品牌。近3年来,该校承担校地校企合作项目200多项,横向课题经费达1800万元,并呈40%的年增长态势。 

    在学校内部,盐城师院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近5年新增物联网工程、海洋经济学、滩涂经济与统计等17个面向沿海开发的急需专业,今年又根据地方对生物产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成立了药学院。

    “通过转型,学科和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了。”盐城师院院长薛家宝说,“这几年的学科设置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校本科专业达59个,其中非师范专业42个,基本实现了与沿海开发战略和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良好对接。”

    大手笔集聚人才——

    引进人才“不惜代价、不拘一格、不遗余力”

    见到盐城师院药学院院长王伯初时,他正在忙着与两名海归博士洽谈加盟事宜。虽然今年刚成立,但药学院已经引进了10名博士,其中5名是“海归”。

    做好沿海开发服务,学校原来的教学科研人才状况已远远不能适应,怎么办?盐城师院人事处处长刘耀斌告诉记者:“为了引进人才,学校提出了不惜代价、不拘一格、不遗余力的‘三不’策略,采取灵活的用人政策,保证待遇、事业平台等方面有足够的吸引力。” 

    两年多来,学校成功引进1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作为特聘教授,引进5名知名教授作为兼职教授,引进和培养115名博士,为新能源、药学、盐土农业等学科建设和科研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同时,盐城师院注重挖掘内生力。为了强化服务沿海开发意识,学校每年组织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利用寒暑假到沿海省、市进行调研,考察当地大型和特色产业,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服务需求;同时,制度性地派出干部到地方政府的教育、科技、工业园区等职能部门挂职锻炼。 

    “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盐城师院副院长曹健介绍说,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走上讲台,通过案例教学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让教师走进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互融合。据统计,全校70%的教师参与了企事业单位的一线锻炼。

    “近3年,我校共获得国家科研项目40项,其中60%以上的项目直接服务于江苏沿海开发。”该校科研处处长施一生说。 

    学校转型发展,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近5年来,该校学生获全国各类竞赛奖项29项,省级比赛奖项220项。到江苏沿海开发中的港口、物流、滩涂等企业工作,也成为盐城师院学生新的就业选择,每年有1300余名毕业生选择在江苏沿海三市就业。 

    与此同时,盐城师院的师范专业没有被边缘化,而是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做精做优与示范引领上下功夫。学校还着眼于教师的终身教育,切实履行好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沿海大开发的职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