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教师培训助破“高原反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阳锡叶 特约通讯员 黄卉

    教师不爱学不愿学,已经成为影响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一个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湖南省湘潭市推行学分登记制,使全市教师形成了积极参与学习培训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该市“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参培率100%,结业率100%,连续两年全省排名第一。

    11月28日,记者走进湘潭市雨湖区名校风车坪小学,当天,该校正在进行一个校本研训活动。但出人意料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校本活动,却吸引了湘潭市各校300多名教师参与。岳塘区火炬学校副校长李盟告诉记者,学校教师听说风车坪小学有教研活动,老师们都争着过来参加,仅他们学校,就来了20多名教师,“一个学校的活动,升级成了全市性的活动。”

    人人抢着参与培训,这样的现象,如今在湘潭市已不少见。据统计,仅2013年,该市市级以上培训就培训了教师7601人,占到全市专任教师人数的38%。其中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有3421人,参加“省培计划”的中小学校长(园长)855人。

    不过,这样的现象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各校普遍反映,过去上了一定年龄的教师,特别是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进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教师“高原反应”难以破解。

    为推动教师学习,从2011年起,湘潭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推行学分登记制,凡取得教师资格,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中学和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均属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对象。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实行分年度登记、审核,5年为一周期,完成360个学分。并规定教师参加培训和完成学分情况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选培、特级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教师参加培训和完成培训学分情况纳入对学校及校长的绩效考核内容。

    “实际上,学分制早在很多年前就已实行,但由于没有刚性机制约束,导致学分制执行不到位,流于形式。”湘潭市教育局教师科科长刘汗青说,学分登记制出台,真正牵涉到教师的切身利益,真正让教师树立起了不学习就会落伍的意识,给湘潭教师队伍注入一针“兴奋剂”。

    湘潭市一中共有在职教师214人,但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却达到了152人,30岁以下教师只有5人,学校教师队伍“高原现象”严重,有的教师不愿再钻研业务或参加培训学习。自从实行学分登记制以来,该校教师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教学科研氛围浓厚。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167项,该校占了5项,比许多高校还多,为全省中学之最。目前,该校有市级以上在研课题27项。

    “我教书20年,做了13年班主任,拿到了小高职称,原来也觉得自己很可以了,不用学习了。但我参加两次‘国培’以后,发现原来的自己是井底之蛙。”和平小学语文教师李莉说,通过培训,接触了许多新理念,视野被打开,现在成为了市级学科带头人。

    为积极适应教师高涨的培训需求,湘潭市教师培训扩充了容量,提升了质量。一是健全了中小学从校培到国培的五级培训网络,大大扩充了培训的容量;二是解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培训的理念、模式、途径和方法的束缚,开放培训市场,打破由教师培训中心一统培训市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旧格局,不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三是“借枝挂果”,加强了基地建设,在全国率先实施由名优小学独立承办国培项目,目前已创建中小学幼儿园国培实践基地9所,市级校本研训示范校30所。

    记者了解到,近三年,湘潭市教师参加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评审的人数明显增加,参评论文数大幅递增,2011年参评数为680篇,2012年达到1220篇,2013年达到1750篇,且获省一等奖的人次也同步增加。

    今年12月初,在审定刚评审出来的240名市级骨干教师时,湘潭市教育局陈利文局长高兴地说,通过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这个杠杆,引起了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的良性互动:学分管理促进了教师学风建设,旺盛的学习需求推动了培训的改革,培训的扩容提质加速了教师的业务成长,优质的师资成为教育强市建设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