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报国的赤子情怀
■本报记者 俞水 周飞 储召生 俞路石
5000辆在合肥大街小巷穿行的新能源汽车,打破外国垄断的汽车装备线民族品牌,工业铁路运输的安全调度智能系统,裸眼就可观看的三维电影屏幕……这些耀眼的创新成果,其核心技术均出自合肥工业大学。
“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到工程里、成果转化在企业里,这是我们的一贯追求。”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军说,“我们发挥以工科为主的特色,在做好行业、区域经济发展驱动器的同时,不忘多年来工业报国的情怀,面对国家战略需求,找准结合点与创新点,力争振兴民族工业,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找准与国家战略需求对接点
在我国某战机上,装载有特种显示器的飞行员头盔,可大幅提高飞行员的战时反应能力——这一显示技术的核心正是合肥工大光电技术研究院的研发成果。
“虽然学校扎根江淮,横向经费有60%以上,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行科研探索,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使命。”合肥工大科研院副院长崔鹏说,仅在光电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光电技术研究院就承担了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防重点项目等40多项国家科研任务,解决了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30多项,为国家航空航天工程、重点国防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瞄准国家战略布局,解决核心技术难题,也是合肥工大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走出的一条报国之路。
随着全球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加剧,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以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被确定为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在合肥工大,就有一支光伏领域的“国家队”,让中国的光伏技术照亮世界。合肥工大的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光伏系统技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列入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完成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在内的500多个科研项目,在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各类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都实现了技术突破。”该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安自豪地说,转化的成果占据国内光伏发电关键设备产业技术市场份额的80%,为中国成为世界光伏产业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一出口大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崔鹏还向记者描述了合肥工大科研人拓展的版图:开发出的安徽省首台高质量应用型3D激光打印设备,初步实现了数字化新型快速制造;服务国家装备制造业一直是学校的特色与优势,经过逐渐凝练,学校到2013年在高端数控机床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而从前我国的高端数控机床主要依靠进口;在新型碳材料上,学校正在研发、有望实现工业规模生产的高强度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将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合肥工大人实现工业报国的理想,离不开制度的支撑。5年来,通过连续开展“科技发展年”、“科技创新年”、“科技质量年”、“科技拓展年”活动,学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几十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该校还从2013年开展了“春华计划”、“秋实计划”和“攻坚计划”,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近5年来,我校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量以每年60%的幅度递增,获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科研经费以每年40%的幅度递增,2012年突破4亿元。”周军说。
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零距离
“下午4点,我要陪校长接待合肥市分管科技的副市长,商讨打造一个科技创新载体——合肥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事宜。”介绍起自己的这一行程,崔鹏颇显自豪。
其实,走出校园谈项目是合肥工大人的常态。若学校召开的某个重要会议缺少了哪位领导,那八成是与省里或者市里的领导谈合作去了。
“与地方深度合作,搭建起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不仅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也为学校的科研创新打开了局面。”崔鹏说。
2009年7月,为开发新能源汽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成立了“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一年后,合肥市政府看好这种合作机制,加之汽车制造是合肥的支柱产业,便向学校提出“若研究院能为合肥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服务,将为合肥汽车产业甚至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出贡献”。于是,研究院被冠上了“合肥”这个名头。
这个“名头”可绝不是空架子,2009年成立至今,研究院获得直接投入经费5000余万元,其中,合肥市政府的投入就有1050万元。
在这一平台的支持下,研究院瞄准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管理系统这三大技术,形成了三支研发队伍,实现了技术突破。支撑江淮汽车完成和悦增程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第一代)的开发;完成第二代、第三代纯电动同悦轿车开发,总计向市场推出4000余辆纯电动汽车。2011年和2012年,共转化成果25项,均已应用于江淮汽车的电动汽车产品,整车产品形成产值5.67亿元,使得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奔跑,在我国纯电动车领域推广试点城市中占据了领先地位。
“我们不仅与安徽省水利厅、国土资源厅、信息产业厅等行业主管部门实施全面产学研用合作,还与安徽省16个地市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崔鹏告诉记者,学校在蚌埠、芜湖、安庆、六安等地均创立了新型研发载体和合作平台。
目前,安徽省工业类科研项目1/3在合肥工大完成,合肥工大有1/2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安徽。近3年来,合肥工大与安徽省内企业签订产学研用合作项目1454项。学校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引擎”,为安徽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练就行业产业升级“助推器”
大宗农产品深加工对国计民生影响大,与“三农”问题关联度高。“然而,我国粮食、油脂、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的加工目前仍基本停留在传统加工层面,技术含量较低。”由学校牵头组建的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院院长姜绍通告诉记者,“这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比如,在我国湖北、安徽等地盛产的双低油菜籽,因为芥酸含量低于3%,油酸含量达60%,被称为“最健康的油”,但是国人餐桌上占有率很低,其中部分原因就出在加工环节。姜绍通说:“传统的双低油菜籽加工主要采用的工艺,存在油脂营养成分损失较多、炼耗大、菜籽蛋白严重变性等问题。”农产品加工研究院依托国家重大项目,研制出大型双低油菜籽冷榨机及配套设备,关键技术与设备总体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大型装备的空白,对我国双低油菜籽加工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本着把农产品“吃干榨尽”等目标,该研究院通过开展小麦、甘薯、油料和果蔬等资源的精深加工研究,为粮油果蔬等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解决了技术与应用难题。
随着显示领域“全民大屏”时代的到来,以光电显示技术为核心的特种显示行业愈发引人关注,在这一行业,合肥工大光电技术研究院也尽显行业排头兵风范。
“像纸一样薄的特种显示屏,即使断电半年,仍然闪亮,这正是低能耗LED背光关键技术起到的神奇作用。”学校光电技术研究院教授吕国强所描述的神奇的显示技术,应用于普通电视机,可以节能至少20%。“如有1/3的家庭电视机采用该技术,年均节电可达20万兆瓦以上,将为特种显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吕国强说。
“取得以上的成果,并非仅靠单个成果的转化,深度产学研合作是以全行业的持续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为方向,为此集中力量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张晓安说,“仅仅依托高校无法实现,仅仅依靠企业也很难,必须解决产学研深层次合作问题,逐步消除机制体制方面的障碍。”
为强化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学校把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等工作,分解到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岗位聘任等方面,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论文导向式”考评机制,要求45岁以下教师必须具有到大中型企业挂职等经历。学校还设立了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型教授岗位,助推科技成果与企业创新的融合,激活了教师全方位服务社会这一关键因子。同时,学校相继出台了自主创新行动纲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专利转化基金管理办法等,在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张晓安告诉记者:“我就是技术推广型教授,新的机制使从事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成果转化的教师能发挥所长,也把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资源加以整合,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