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反调”才能真正成长
■孙贞锴
对“反调”要具体分析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可能随时听到一些同事或同行唱“反调”。对此不应一概反感或者视而不见,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的“反调”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些真诚的意见和建议,无论得当与否,都值得珍惜。如果我们忠言逆耳,往往会把同事真心实意的劝诫当成“泼冷水”,对其“一网打尽”或者置之不理,长此以往,这种心态不利于个人成长。
有的“反调”只是一些随机的闲言碎语,多属感性之辞。比如,一些教师喜欢对别人的教学活动或者行为能力妄加评论,他们的言论不一定客观得当,还可能带有冷嘲热讽、吹毛求疵的意味。对此我们不必过于敏感介意,而应该把它当成侧面鞭策自己的力量。
有的“反调”可能是源于一些人潜意识中“完美主义”的倾向。扬长补短和“追求全能”不是一个概念。教师需要扬长补短,提高综合素质,但更应寻求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一种适当的基于教师专业基本需求的综合,而不是方方面面都追求出类拔萃。人的能力及其发展是有差异、有限制的,如果在某些方面刻意打造,反而可能助长功利之心。所以,一方面要尽力修补短板,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和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不是事事追求完美。
还有一些“反调”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不同认识。部分教师喜欢进行“互唱反调”式的辩论,近年来这种现象在网上尤其常见。它虽有一定意义,但有时也可能失之偏颇,因为很多东西往往需要经过适当沉淀才能得出结论。当年万玮提出“班主任兵法”时,有人逐条批驳,可谓“大唱反调”。面对质疑,万玮谦和地表示,“兵法”有其局限和不足,同时又陆续进行修订与改进。这个实例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实践与探索遇到“反调”时,要有定力,也应将其视为改进自身工作的推手。
应对“反调”的正确姿态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反调”,教师的反应不外乎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不反驳也不改进。这类教师最喜欢秉持的姿态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你随便说,我依然故我,一言不发,不屑一顾,表现得似乎很“高姿态”。
二是反驳而不改进。这类教师听到“反调”喜欢回击,为自己申辩,但他们对“反调”涉及的问题基本不进行深入思考。
三是反驳而盲动。这类教师往往因“反调”进行新的自我挑战,他们想做一些事验证或者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对对方意见并没有真正接纳吸收,而是排斥抵触。由于缺乏冷静的自我反省,有时候这部分人的行为是盲目而无效的。
四是少反驳、多反思与多改进。一部分教师听到“反调”,不管什么性质、什么情况,先静听,然后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反省并改进自身工作。
除了某些学术性的问题需要基于理性分析的适当辩驳之外,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各种“反调”之时,最应采取的还是第四种态度。这种态度,可以表明教师在自我认识上开始趋于成熟,在这种较为平和的心态下,才能培养出专业心态和专业品质。
应对“反调”的绝招
为什么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反调”?教师应当从自我认识方面重新思考其内在原因。
职业倦怠下自我认识的缺失。长期处于疲沓、倦怠、浮躁的生活状态中,一些教师不知“我之何以为我”,不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意见,面对“反调”时,也常常表现出无动于衷或心不在焉。
部分教师个体自我评价有偏颇。这种评价失当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过低的自我评价,妄自菲薄,压抑自己内在积极性,情绪消极,意志薄弱,听到一点“反调”,就不能稳妥处理;另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惯于自我中心,心高气傲,容易沾沾自喜,凡事急于表现自己,听到“反调”当然容易不悦。后者往往成长道路比较平坦,于是将自己放在荣誉的光环中,慢慢变得志得意满,开始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面对“反调”之时,或听不进去或者接受不了。这两种状态都会让教师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产生心理落差。
只有学会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更好地面对外在评价,以平和、审慎的态度应对“反调”。教师应当跟进“反调”,进而多一些自我反省——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与此同时,对周围的各种“反调”要坦然正视,以其为鉴,把它当成审视和完善自我、优化和改进工作的动力。换句话说,“反调”也可以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