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防作弊是舍本逐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顾骏

    大学不能只在防作弊上穷于应付,忘记了教书育人的责任。

    期末考试刚过,大学校园中就传出各种“神考试”版本。武汉理工大学的“高级应用程序设计”课程考试,教师将答题卡题目序号变成“天干地支”,选项变成“东南西北”。据说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是初衷之一,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增加学生作弊的难度。

    安徽财政大学商学院推出“通考不通科”新政,学校只提前通知各班级考试的时间和地点,不通知具体科目,哪一天考哪一科只有到了考场才知道。据说同样为了防范学生作弊。

    在河北联合大学,校内打印店的玻璃上出现一张告示:“不缩印,没有为什么。”原来每当临近期末考试时,一些学生都会来缩印课本,做成小抄带进考场。学校严令之下,打印店只得放弃这笔买卖。

    各地大学纷纷推出防范考试作弊的办法,说明考试作弊现象比较普遍。学校如果听之任之,显然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家长,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管理者和教师自己的良知。毕竟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如果走出校门时,学生没有掌握理论和方法,却将各种作弊方法琢磨个通透,岂非学校大大失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哪怕明知学生还会见招拆招化解禁令,学校也得“严明纪律”,堵住漏洞。

    然而,不管防作弊如何有理,学校如此大力防作弊,仍不脱舍本逐末之嫌。在大学的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考试更多只是技术手段,本意只是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那些容易作弊的考试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助益并不多。学校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许多精力被这样的考试牵制,这已是本末倒置。而且,要是因为课堂上本就所学不多,学生才将注意力集中到应付考试,那么仅仅加强防范作弊,却不去改进教学,岂不会让更多学生专注于应付考试,而至于防不胜防?

    深入一层看,学生进大学是为了学到真本领,无论是否考试,学生都要学习。如果只为过考试关,学到多少、学得怎样都无所谓,那进大学岂非只为一纸文凭?那国家办再多大学,大学扩招再多学生,与国家积累人才资源的战略和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又有何关系?

    再深入一层看,如果进大学只为一纸文凭,那是不是意味着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有了文凭,无需真才实学,就能找到理想工作?从来南郭先生得以混饭吃就在于有滥竽充数的机会,大学生考试作弊,根本上在于社会上有许多岗位看似门槛高高在上,实际高中毕业的水准尽可胜任,招聘表上的虚张声势同大学文凭的通货膨胀原来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你少不了我,我也少不了你。

    说到这里,真正的原因已经呼之欲出:今日中国培养的大学生同社会需求明显脱节!每年700万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如果都要“人尽其才”,需要多少高质量的职位?但以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消化不了这么多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简单体力劳动者渐显稀少,农民工的薪酬急剧看涨,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成为稀缺资源已有时日,而一些本来不喜读书的孩子却因盲从而走进大学。如此资源配置岂不是比一些高校舍本逐末防作弊更加舍本逐末?

    中国教育从来就是社会体制,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体制,因此教育的问题多半可以向社会找原因,这是实情,而不是教育界的推诿。当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不能因此忘记自己的责任,而听任问题的存在或只知道在防作弊上穷于应付。(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