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学前教育公平难题的高密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密市密水中心园的孩子们正在快乐地跳舞。(资料图片)

    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如何在县域层面深入解决投入不足、弱势幼儿失助、公办园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难题?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孙世杰

    “每一个幼儿的成长,都寄托着一个甚至好几个家庭的美好期盼和希望。如何逐步建立起以公平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长远课题。”近日,记者在山东省高密市采访时,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杨宗荣坦言。

    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如何在县域层面深入解决投入不足、弱势幼儿失助、公办园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难题,构建推动学前教育长远发展的经费、政策、质量支撑体系,已成为推动学前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高密市抢抓政策机遇,努力扩充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率先实施公办园按生均拨付公用经费,建立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新建、改扩建110所普惠幼儿园,基本建立起以公平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针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建立公办园生均经费拨款机制

    窝洛幼儿园是位于高密市东南部的一个偏远农村园。该园只有20多个幼儿,每个幼儿每月只交117元的保育管理费。幼儿园的水电费、维修费、教玩具购置、教师工资保险、教师培训、安保费等所有费用都要从幼儿园的保育管理费中支出。“幼儿园保育管理费的收入连日常支出都远远不够,更不用说改善条件、提高质量了。”园长葛学秀说。

    另一位中心园园长张美兰也告诉记者,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收入主要靠收保育管理费,在经费支出中,仅教师工资和保险就占去了70%以上,幼儿园常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仅靠幼儿园自己,很难实现良性发展。

    2012年,高密市人大针对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组织了深入调研分析,发现学前教育发展历史欠账较大,投入不足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均衡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高密市人大认真研究后提出了建议政府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议案。市政府很快做出积极回应,决定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做出重大制度安排。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加强公共财政保障,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 

    从2013年9月起,高密市建立了幼儿园生均经费拨款机制,按照每名幼儿每年300元的标准,单列科目纳入财政预算,分季度拨付到公办园和公办性质的幼儿园,解决幼儿园发展经费不足的问题,并将逐步提高拨款标准。据介绍,首次列入生均经费拨款范围的共有125所公办园、26000多名幼儿,高密市财政为此每年将增加财政预算教育支出近800万元。

    幼儿生均经费如何落实、如何使用?高密市规定,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收益等新增教育经费按比例向学前教育倾斜,保障经费到位。同时,加强经费监管,明确生均经费用于保障幼儿园保育管理、教师培训、资料器材设备购置、改善饮食条件、水电取暖等,不得用于人员支出、基本建设、偿还债务等支出,严禁截留、挪用经费,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财政生均拨款,极大地鼓舞了教师和家长,激发了幼儿园发展活力。“我们幼儿园有330名幼儿。按照新政策,每年新增财政拨款10万元。我们充分利用好资金,优化办园条件,加强科学保教,创办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醴泉街道中心园园长张国英充满信心地说。

    “幼儿园生均拨款面向公办园,是市委、市政府依据现有公共财力,加快推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破解学前教育投入难题做出的重要决策。”高密市副市长殷玉萍说。今后,该市还将视财力状况,有条件地将幼儿园生均经费拨款政策向符合规定的普惠性民办园逐步延伸。

    针对困难家庭幼儿失助——发放低保助学券和政府助学金

    低保家庭儿童、孤残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在高密市,这类幼儿约占在园幼儿的4%左右。随着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增多,弱势幼儿群体呈上升趋势。如何保障这些孩子顺利入园接受学前教育,成为推动学前教育公平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密水街道中心园园长孙萍每年都要争取联合一些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资助部分困难家庭孩子入园,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幼儿园还减免管理费。作为高密市政协委员,孙萍曾多次提案呼吁关注弱势儿童,加强对困难幼儿的政策性救助。

    2011年春天,高密市开始实施困难家庭幼儿助学券制度,首次向141名低保家庭儿童、孤残儿童发放助学券,凭券免费入园,为弱势儿童带来了第一缕政策救济的阳光,这个沉积多年的问题开始化解。夏庄镇东流幼儿园的邓雯雯是第一批免费入园的幼儿。雯雯的妈妈一开始都不敢相信:“真没想到,政府发放的助学券能让孩子免费入园,这可帮了俺家的大忙。” 

    同年秋天,高密市进一步提升资助标准,拓宽资助面,建立了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高密市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徐连勇介绍说,政府助学金主要由市财政承担,专门用于资助家庭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幼儿保教费和伙食补助。资助标准是每生每年1200元,具体按幼儿情况分1000元、1200元、1400元三档。每学期通过实名助学银行卡发放,资助面扩大到在园幼儿总数的10%。同时,高密在全市公办园建立了动态的信息化资助档案,对脱贫家庭和新增贫困家庭幼儿及时调整,确保应助尽助。 

    仅2011年秋,高密市就一次性发放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183.84万元,受助幼儿3064名。迄今为止,高密市已发放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近900万元。同时,高密市还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救助困难儿童,社会各界捐资230多万元,逐步构筑起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助学的学前教育资助体系。 

    “从朝阳街道来看,按照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10%的资助比例,加上社会捐助,已完全能够覆盖所有弱势儿童,幼儿资助难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了100%。”朝阳街道教管办主任赵祉文说。

    针对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建110所普惠园让所有孩子都能就近入园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区机关事业部门、全民所有制企业等都有附属幼儿园。后来,随着企业改制和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原先由各单位举办的幼儿园逐渐被推向市场,一些变成了民办园,一些逐渐倒闭,为数不多的公办幼儿园难以满足需求。”高密市教育局负责学前教育工作的刘爱红主任说。事实上,农村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入园难成为普遍存在的难题。

    此外,在市场驱动下,出现了一些民办园、个体园甚至非法办园。“不少园所未经审批,管理不规范、安全卫生不达标、办园质量没有保证,‘小学化’教学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刘爱红说。

    从2010年春天开始,高密市组织教育、公安等8部门联合执法,先后取缔、撤并了62所非法园。

    取缔非法园,规范了办园秩序,维护了群众利益。但是,公办园数量不足、发展不均衡,如何保障城乡幼儿都有园上、上好园?高密市在取缔非法园的同时,同步启动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工程。

    “市政府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立项、土地、审批、建设、投入、师资等方面优先安排,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按照建设成本40%的比例进行奖补,调动了镇街投资办园积极性。”杨宗荣说,“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园,多渠道扩大公办性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了普及学前教育的步伐。” 

    按照幼儿园发展布局规划,高密市在城区着力建设小区配套园,新建、改扩建30所公办园,实行集团化办学,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实行大村独办、小村联办,镇街、村居共建等办法,依托中心园推行联盟办园,取得了良好效果。

    朝阳街道两年来新建、扩建了4所社区公办园,迁建1所中心园,还收购了2所民办园,提升改造为公办园,率先在全市镇街层面实现了幼儿园全公办。夏庄镇迁建了1所中心园,新建、改扩建6所社区配套园,标准化配备水平在全市农村乡镇领先。姜庄镇新建6所公办园,将原来的小学附设园和小学剥离,形成了独立办园的格局,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密水街道王柱村等50多个村居集资建设村集体普惠园,实现了孩子入园不出村。

    此外,在政府的鼓励下,孚日集团等6家企业投资1.3亿元,新建了6个民办特色园。金地源置业公司、金达双鹏集团投资900万元,新建了2所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形成了公办园、民办园共同发展的新态势。 

    近三年来,高密市高标准建成110所普惠性幼儿园,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基本实现了城乡入园半径1.5公里全覆盖、所有村居孩子就近方便入园的目标,初步解决了城乡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进一步办好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杨宗荣说,“今后,我们要逐步把发展学前教育的重点转到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上来,推动学前教育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下一步,高密市将每年按照新录用教师15%的比例,补充公办幼儿教师,优化城乡幼儿教师结构,同时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健全保教质量评估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