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高品质 共筑新梦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掇刀,地处湖北中部,因武圣关公屯兵练军、刀掇巨石而得名。2001年国家批准成立新区,面积616平方公里,辖两镇两街道,学校22所,在校学生19032名。2008年,年轻的掇刀区确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并把优质均衡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作为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掇刀借力发力,锐意改革,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优教优学”的发展新路。

    保障优先 打造校园新风景

    学生熊奇的家离掇刀石街道双泉小学500米,走几分钟就到了。可以前,他在城区上学,每天起早贪黑赶路搭车,辛苦又不安全。“新学校太漂亮了,就在我家门口。”熊奇说。双泉小学是由城乡接合部的2所村小合并后在原双泉小学的基础上改扩建的,总投资3000余万元。“这里和城区学校一样漂亮,甚至还有城区学校都见不到的网球场,孩子在这里上学,我们当家长的非常放心,这真是政府办的一件大好事。”谈到孩子上学问题,熊奇父亲的脸上难掩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在掇刀,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大刀阔斧地推进,短短几年,城乡教育的“鸿沟”已经弥合,农村学校的环境设施甚至比城市学校还好。

    “这些得益于区里坚持议教工作制度,定期为教育解难、化难。”区教育部门领导笑着告诉笔者。掇刀作为一个新区,其教育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善,“家底”较单薄,甚至还有危房,更不用谈校舍、装备达标了,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压力和困难都是很大的,是区里“优先发展”战略,为教育舍得投入,用心花钱,保障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我们要当教育的书记、区长。”谈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领导的回答干脆利落。

    在走访过程中,家长、学生、教师、校长无不对笔者倾述了区政府部门对教育的偏爱之情。区里主要领导每年召开议教工作会议,坚持将教育问题纳入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坚持定期深入学校调研指导,坚持将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坚持用地优先保障,坚持用人优先补充。

    在区政府部门的坚强保障下,全区学校校舍实现标准化,农村学校校舍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实现“六配套”;学校装备实现现代化,“数字化校园”实现全覆盖,农村孩子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走进团林铺镇李集小学食堂,乳胶漆墙壁,水磨石地面,不锈钢连体桌椅,300多平方米的面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这是一所偏远农村学校的餐厅。

    走进麻城镇雷集小学六年级教室,教师正使用电子白板上美术课《爱护古建筑》,通过老师在网络上收集的图片,学生们可以直观地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这几年,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我的孙子赶上好时候了。”团林铺镇鸦铺村民杨广华高兴地说。

    联校协作 激发教师新活力

    “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短板,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老龄化;年轻教师、骨干教师留不住、下不去,小学科开不足、开不齐。”区教育部门领导告诉笔者。

    从2008年起,掇刀区积极破难缩差,打响提升农村师资水平的攻坚战。

    在全省率先启动教师公开招考工作,所招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并建立了必须在农村学校服务满5年的工作制度。

    大胆实施“联校协作体行动”。通过在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之间建立教育联合协作体,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原则,打破校际壁垒,从学校管理层面入手,采取资深干部与年轻干部“互挂互派”、“跟岗学习”、“顶岗交流”等办法,开展交流与协作,提升管理水平;从教育教学工作层面入手,从城区优质学校选派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到协作学校全职支教,将农村学校新招考教师全员全职派送到城区优质学校“跟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从教师专业素养层面入手,实行课题联合申报、互动研究、成果共享,校本教研“网络互动”、联动开展,提升业务能力。

    “这几年,我校每年都能新补充2到3名大学生,从团林铺镇中心小学交流2到3名中层干部、教师,目前,我校青年教师比例已占到教师总数的46.7%。”团林铺镇张场小学校长张军欣喜地说。

    为了让干部、教师交流落地“生根”,收到实效,掇刀区在保障上做足文章。成立了“联校协作体行动”工作协调小组,全面协调各协作体工作;建立了协调促动机制、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教师周转房建设机制等,区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联校协作体交流教师待遇;建立挂职、交流人员绩效工资上浮奖励制度和先进单位、个人奖励制度,保障了“联校协作体行动”有效开展。

    该区还在协作体内构建起“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学研修模式,在全区成立了22个学科中心研究组,6个片区学科研究基地。由区教学研究室主持,实行“六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对象、定目标、定方式,统筹制定计划表,系统开展常规管理探讨、教学互动、经验交流、校本研修、学科比武,促进干部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干预式”交流从实效上加强了管理,保障了交流活动的质量。

    “联校协作体行动”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活了这池春水。

    近年来,该区已交流干部教师234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11.4%,先后从城区优质学校选派了9名省级课改专家,30名省、市、区骨干教师、42名市、区学科(学术)带头人、51名市、区优秀班主任、3名校长全职参与联校协作体交流,传授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从农村偏远学校选派了102名新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全职“跟岗”学习,学理念、学管理、学教学技艺、学设施设备使用、学活动组织;城区优质学校邀请协作学校联合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手段培训、教学沙龙、课题研讨、科技节、读书节67场次,农村学校邀请城区协作学校开展劳动实践32场次,实现了教师素质的一体均衡发展。

    “我要做海绵,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吸收一切好的东西,不断充实自己。”在掇刀石街道交通小学工作17年的教师吴红艳在交流日记里表达着这样的渴望。

    “虽然这里生活条件比不上城里,但我过得很充实。”“这次交流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1年,使我受益匪浅,这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这一年,我长大了,我不再是大家眼中的‘学霸’了,我已真正蜕变成为一名老师。”“你不要看我年纪大,在这些年轻人的影响下,我依然还能在三尺讲台上继续我的教育梦。”……在农村学校的走访中,教师们的言谈举止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由衷地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幸福。

    一校一品 构筑教育新支点

    “教育均衡发展不只是硬件上的均衡,形式上的均衡,更应是学校内涵上的均衡,质量上的均衡”。“只有把每一所学校办成有品质、有生命、有灵魂的学校,才是办好教育、优质教育。”在谈到办学思想时,区教育部门领导的话激起了笔者的共鸣。

    笔者在团林铺镇团林小学走访时,正值该校“大课间操”时间,只见宽阔的塑胶运动场上,900余名学生手持心爱的呼啦圈,随着动感的音乐,时而高举呼啦圈向前奔跑,时而排成方阵,时而踏步拍手,时而奔跑旋转,队形由整齐的方阵变成盛开的花朵,同学们盈盈的笑脸、灵动的舞姿成为操场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是该校实施“一校一品”建设,自编的“呼啦圈操”。

    近年来,掇刀区在深入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坚持高举素质教育大旗,以“一校一品”为抓手,大力实施学校内涵建设。

    该区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掇刀区中小学“一校一品”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一校一品”工作的通知》,成立了湖北省校园文化研究会掇刀分会,以课题的形式在全区大力推行;组建了由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全区校园文化实施顶层设计,从物质形态、精神形态、活动形态三个方面引导学校实施“精品教育”。

    走进白石坡中学,关公文化墙,求知、感恩路,警句提示牌,尚学、致远楼,一股浓浓的关公“忠、孝、义、勇、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该校以地域历史文化——武圣关公掇刀为中心,培养学生“忠诚、爱国、友爱、感恩、勇为”的时代精神。

    十里牌小学,廊桥石雕、亭台楼榭、花草辉映,走廊上师生书法习作、教室里琅琅书声、课间空竹棋艺博弈,无不流露出“博雅、诚达、勤勉、和谐”的校风。其以书写、棋类、抖空竹为主要内容的“新博雅教育”荣获“荆门市政府教育创新奖”。

    在抓“一校一品”物质形态、精神形态、活动形态研究的同时,掇刀区在学校工作综合考评中实行捆绑式考评,努力用一个群体推动另一个群体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掇刀石中学“三自教育”、掇刀石小学“养正教育”、月亮湖小学“书香校园”、麻城小学“将军足迹”、张场小学“花式快乐跳绳”……

    如今的掇刀学校,已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要将每一所学校办成有灵魂的学校,要将每一位校长培养成有思想的校长,要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涵养深厚的学生。”区教育部门领导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热情溢于言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