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棋局”下一步怎么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

    最近,教育部对于做好小升初就近入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如何看待推进就近入学政策的意义?好政策如何落地?实践中应如何操作?对于这些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报评论版今天刊出两篇专家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落实就近入学考验执政能力

    ■杨东平

    对于治理小升初乱象,这些年来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禁止收取择校费和考试、禁止学科竞赛成绩与入学挂钩、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校长和教师交流,等等。在那些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市,已经证明通过这些措施标本兼治,是完全可以奏效的。为什么在一些大城市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得有效治理?我认为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理念层面,必须清晰地认识义务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旨,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作为一种由政府实施的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以保障公平为基本价值,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的公益性、普惠性、保障性的教育。这一性质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不能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不是面向少数人的、培养尖子的教育,不具有选拔性、竞争性、淘汰性。因而,国家用立法的方式确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免费、免试、就近入学等原则,这也是世界各国义务教育基本现实。

    在制度层面,首先是切实推进缩小学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学校差距过大,是大城市难以落实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些城市中小学的硬件条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学校差距主要来自师资队伍和不同的生源,特别需要推进的是实行校长、教师流动,以及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等措施。不难认识,落实这些政策的主要难度,是来自传统的名牌学校、明星学校,它们往往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谋求超越《义务教育法》的特殊政策、特殊利益。一些地方政府也将它们视为城市品牌和有利可图的重要资源,制造和保护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用升学率评价误导义务教育发展。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保障教育公平,主要是政府责任。能否破除这种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是能否真正落实就近入学的关键,是对地方政府能否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重大考验。落实政府的教育责任,必须建立信息公开和行政问责的制度,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督教和督政。对于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的地方,予以通报并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当然,真正建立义务教育的有效机制,还需要疏堵并举,需要制度创新。这次教育部提出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就是新的探索。此外,需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发展有特色、高品质的民办教育,使其满足家长选择性、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者系知名教育学者)

    就近入学的关键是均衡发展

    ■常生龙

    要将就近入学工作做好,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是关键。如果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必然导致百姓的不满,同时会引导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在办学质量好的学校片区内购买“学区房”,变相进行“择校”,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

    学校之间的均衡,容易做的是教育投入和校舍建设、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的均衡。过去因为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政府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办了一些重点校,在经费投入、校舍建设、师资配置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为这些学校成为名校奠定了基础。现在需要将目光聚焦到普通学校甚至是薄弱学校上来,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让这些学校的校舍达标,设施设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校之间的均衡,比较难做的是教育质量的均衡。这也是就近入学政策是否能够得到顺利实施的关键。影响学校教育质量核心要素有两个:校长和教师。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一个好老师就有一个好班级。因此,教育部提出了校长和教师定期流动的要求,希望以此来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均衡。

    但在现有的人事制度体系下去做这件事情并不容易。每所学校都定编定岗,教师流动常常受到岗位的限制;每个学校的绩效方案不一,教师流动会带来收入的变化……有人建议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彻底的变革,教师的人事权不在学校,统一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合理分配到各学校去。这看上去解决了教师和校长的流动问题,但又带来了新问题,教师和校长缺少了归属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学校,学校的自主发展更是难以实现。

    在现有的条件下推进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努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怎样立足课堂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培训应特别关注的领域。二是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普通学校、薄弱学校交给办学水平高的学校或者专业机构去管理。三是加大教育组团发展的力度。可以是同一个学段的几所学校组成教育集团,也可以是小学、初中不同学段的学校组成教育集团,甚至可以办成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通过办学质量好的学校办学思想、管理经验的辐射以及教师之间的柔性流动,来促进集团内各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