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巴渝产业升级的人才制高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美的集团校企合作签约

    五环四步教学模式示范课

    园林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奖

    骨干教师赴上海华东师大研修

    在重庆“富民兴渝”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版图上,一组组产业发展的数据正在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而数据不断刷新的背后,勾画着当地职业教育牵引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

    作为一所享誉巴渝的中职名校——北碚职业教育中心,以建设国家示范校为契机,背靠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优势,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东风,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地方经济转型为己任,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快速步入稳步发展的良性轨道。

    职教兴,则产业兴;职教衰,则产业转型乏力。对此,北碚职业教育中心领导班子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们看来:“职业教育发展与重庆大发展息息相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新一轮‘重庆升级’加油鼓劲,才算得上是幸福教育。”

    多层次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方式升级换代

    学生童强依然记得第一次走进校园厂房时的激动心情,一台台高精度的车床和磨床仿佛让他看到了未来和希望。“读职业学校就是要学好技能,手上功夫要‘硬’,就像高中生学会做题一样,我在厂房里学会了制作摩托车配件,我很骄傲。”他说,“别小看校园工厂,车间就是我们的课堂也是我们的家,在这里充满了我们的欢笑、探讨、泪水、汗水,最终收获一技之长,我都舍不得离开了。”

    这正是北碚职教中心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感受。

    北碚职教人都知道:“职教学生靠的就是动手能力,只有在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毕业后才能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技能培养是硬道理。” 

    近几年,北碚职教中心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培养方式,实施项目教学、模拟车间教学、场景教学及6S管理,创建新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使教学与生产岗位密切结合,大力实施“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立足校企资源共享,构建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企业与行业的无缝对接,立足校企资源共享,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创新“定向培养”模式。学校先后与京东方集团、珠海佳能、广达电脑、仁宝电脑、长安集团、海尔集团等多家全国500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实行了共同选学生、共同定计划、共同设课程、共同编教材、共同教学的“五共同”模式,强化了学生技能培养的针对性,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培养方式。

    ——依托企业资源,探索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强调的是“双主体双身份”,学生与酒店签订预就业合同,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学校和酒店交替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做中学、学中做”。2012年9月,重庆北碚职业教育中心作为入选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职业学校,在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和重庆天来大酒店合作,成立“天来”试点班,共同尝试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蓝本,针对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试行、考核评价、功效等进行实践探索,为我国中职教育旅游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根据学校的设想,校内中职酒店专业引入现代学徒制后,将围绕酒店行业中最适合中职学生的岗位任务进行专业教学,与行业接轨,与企业共同打造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同时,将酒店行业运行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分解成项目学习任务,供学生学习,并引进酒店岗位标准,完成与工作岗位任务的对接,把培养“合格中职毕业生”上升为培养“企业准员工”。

    ——创新“校企联动”模式。学校与美的集团、泉霖饮食、力帆集团、重庆超硅、天来酒店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搬厂进校,以产业带动教学,把车间、生产线建在学校,车间即是教室、师傅即是教师,学生即是工人,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办学,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已有佳誉汽修、捷联机电、卓鹏科技等4家企业在学校建厂,学生在企业实训,实训的作业就是产品。

    ——创新“工学交替”模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坚持“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的阶段式交替。大力实施“前校后厂、校企合一”,构建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与行业的无缝对接,立足校企资源共享,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换代,构建运行有力、多元合作、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学校主动走出校门,组建了由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合作企业法人代表等构成的“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校企合作理事会”,学校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制定了《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等规章制度,构建了由分管校长负责、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实施,专业部、班主任、实习带队教师层层落实的优质管理团队和有章可循、考核严明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多层次校企合作的齐头并进,为学校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起到了巨大的牵引作用。仅2013年,学校就走访了107家企业;与72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冠名班7个;共建校外实训基地86家;安排学生项岗实习1461名;阶段性教学实习(信息产业)1090名;见习学生224名。其中安排本地就业913名,接收企业36家;订单企业16家,接收学生770名,引进企业进校4家实行产品导学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全部实现就业。

    与地方经济无界融合 打造专业建设“升级版”

    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是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核心专业建设融入社会,与区域经济无界融合,是北碚职教中心人的共识。

    本着立足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北碚职教中心在多渠道推进校企合作提高自我“造血”功能的同时,还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注重扩大辐射、覆盖城乡、带动发展。

    学校开办于1982年的中职园林专业是省级骨干品牌专业,上世纪90年代前,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通常提前半年“预订”,30%左右的学生同时被两家以上的企业“相中”,学校招生实行指标计划分配。但是,90年代后,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各种工科类、服务类专业应势而生。传统轻农思想让人们的择业观念迅速转变,流淌着“农业”血液的园林专业被摈弃,昔日的光环逐渐暗淡,办学陷入困境。

    与之相似,近年来兴起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成长中也遭遇人才短缺和机制不健全两大难题。为此,北碚职教中心瞄准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这一“短板”,将专业建设与发展置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中进行系统布局。学校创新性地提出“学校园林+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以产业驱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是中国西部仅有的“中国花木之乡”,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川派盆景的发源地,规模化种植花木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其每年生产出的盆景定点外销东南亚各国,为新中国的建设换取宝贵外汇。静观镇从事花木种植人员约总人口的30%,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其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创新,效益不高,从业人员的数量偏少等问题日渐突显。学校以政府“阳光工程”培训为契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机制,借鉴国外现代职业农民培训的先进经验,在市区农委的指导下,与西南大学联合,缜密谋划,大力实施花木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升工程。

    仅2009年至2013年,就培训花农1.1万人,通过考核,22%的学员获得园林绿化或花卉园艺初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30%的学员获得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和农民高级技师职称。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较好地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校立足本校人才、资源实际,通过农闲时节和关键生产环节,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培训学员中的生产大户、技术带头人和经纪人、培养产业高端人才的方式,为当地农业发展培养和积累人才。2013年创业培训班培训的150人中,有118名学员成功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或专业合作社。

    在学校的“输血”和引领下,如今,北碚区已成功孵化、形成了农产品销售带动、生态绿色产品产销、传统工艺精品发展、科技创新型发展等多元化中职学校带动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