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成为崇德向善的主体
调查问卷节选
如今国家倡导家风建设,您认为家风是礼仪范畴吗?
A.是 B.不是
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
A.非常希望 B.希望
C.不希望 D.无所谓
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角色应该是:
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以上皆是
■通讯员 王若青
近日,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与浙江大学新闻中心在校内外联合发起了“不学礼,无以立”的问卷调查。调查面向校园师生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在杭州市区随机向路人发放调查问卷100份。以下,是对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作为礼仪之邦,人们对于什么是礼仪的认识总体是较正面和清晰的,60.71%的市民受访者和52.02%的学生受访者均认为“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文化修养、交际能力,同时还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
在这些选项中,无论市民还是学生,较多的受访者更倾向于“礼”是道德规范、文化修养、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而较少认为是交际能力和生活习惯。可见,大家都认识到,“礼”是需要通过后天教化的,具有规范性的能提升人类文明程度的一种文化存在。
无论是市民还是学生,几乎一致认可家风是礼仪范畴。诸如,一段时间以来,独生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一些家庭对独生子女的骄纵使孩子逐步养成了目无尊长、好吃懒做等恶习。所以,家风建设已经引起全社会关注。
约一半多的受访者认可当前的礼仪传承。但是,在市民和学生群体中有1/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礼仪传承出现“严重断裂现象”。但礼仪的重要性被大众认可,市民和学生分别只有3.57%和1.73%的人觉得礼仪在生活中不重要。
家庭和职场是被认为最需要礼仪的场所,其次是宴请场合。相对而言,无论市民还是学生,对于“其他公共场合讲礼仪”的认知度都不是很高,这也从侧面可以解释为何一些人会出现很多在公共场合为人不屑的行为,诸如高声喧哗、旅游景点刻字、中国式过马路等。家庭、其他公共场所是普遍被认为礼仪缺失的地方。
在“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的问题上,市民和学生群体中,选择“非常希望”和“希望”的比例分别为71.42%和87.88%,可见大家都认识到开设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需求的迫切性。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礼仪的教育要从小开始,尤其是儿童期最为重要,这一点是取得共识的。唯有区别的是,学生群体中有1.73%的受访者认为礼仪教育从青年期开始比较合适。
市民、学生都有一半多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礼仪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无论市民还是学生,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场所,随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
关于“西方的礼仪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您认为原因何在”的问题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认为当前西方礼仪逐渐大行其道的背后是传统礼仪教育缺失、文化断层现象和传统礼仪没有与时俱进三个原因的合力下所造成的。而仔细分析,无论市民还是学生,都只有10%的人认为是“文化断层”导致西方礼仪的大行其道。更多的人则认为,这和传统礼仪的本身有关,一是传统礼仪本身没有与时俱进,二是没有很好地开展传统礼仪的教育。
而谈到“您最向往的礼仪是怎样的?您最希望延续何种传统礼仪?您认为身边有哪些典型的缺乏礼仪的行为”的话题时,市民与青年学子向往与期望都是美好而理性的,如,人人友好相处、互相尊重、扶老人不被讹就行、使人有所适从的传统礼仪等;大家一致认为礼仪缺失行为有破坏公共设施、教室睡觉打呼噜、插队、公共场合抽烟、上课不认真听讲、公然玩手机电脑等。(调查团队成员:沈清、赵懿滢、沈晶、叶苗芬、陈宁、刘莉敏)
镜头快拍
通过“不学礼,无以立”的调查可以得知,目前我国礼仪教育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社会和大学仍非常有必要在课程设计和师生相处等方面进行礼仪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通过生活中的实践,让“礼”成为一种习惯。本期我们通过以下镜头来听听师生的心里话。
大学教师有责任在行为规范上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浙江大学农学院叶恭银教授
叶教授认为“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失‘礼’行为,源自他们在家庭教育中被过度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在公共生活中容易忽视‘礼’。在大学阶段,良性的师生关系可以帮他们补上这一课。
叶教授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通常会强调两件事:写邮件必须要有称呼,不能把“老师”称为“老板”。“如果我不强调,通常有5%至10%的学生,写邮件交作业的时候不写称呼,直接挂一个附件,这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称呼‘老板’在我们实验室也是不被允许的,师生关系不是雇佣关系。”
叶教授认为,大学里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最基本的,就是学会尊重、学会感恩。
“好东西留起来待客”——中南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师李纲
“我爷爷奶奶都属于那种热心肠的人,物资困难时期好东西都是留起来待客,特别愿意帮助别人,我父亲也是这样,我想这是他们馈赠给我的最重要的美德。”
作为一个中文系老师,李纲对于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视,祖辈与父辈的影响让他在自己的人生中始终恪守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准则。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的李纲把自己领悟的“好东西”都留给学生,被誉为中南大学“四大才子”之一的他,深受学生爱戴。
大学生有学‘礼’需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员辅导员卓亨逵
“在生活中我该怎么去表现,才会让别人觉得我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这是浙江大学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德礼相济,博雅修身”大学生礼仪素养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这门课的授课老师主要由浙大的辅导员组成。一开班,就被学生“选爆”,设定人数60人,200多人报名。目前,全校30多个不同院系的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卓亨逵是课程组织者之一,他说:“学生的热情,说明了他们的自我要求还是高的,而已有的教育在‘礼’育方面却有所缺失。虽然其中有功利化的一面,譬如是为了找工作,但正因为‘礼’的核心是相通的,学生会在这种主动的学习和实践中,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我们在课程设计时,会将品德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目前看来效果不错。”
有“礼”共守,至关重要——浙江大学安保处处长李凤旺
李凤旺和同事们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一起维持校园内的交通秩序。车辆单循环线、泊车线、人行道……总有人不遵守校园里的这些行车规则,对标识视而不见,“不走寻常路”。李凤旺的观点是,“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在外面很遵守规则,但一入校园,就认为这是‘内部’,可以无视规则,随心所欲,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太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和方便放得太大,导致基本的‘礼’被忽视了,最基本的规范缺失了。”李凤旺认为,要营造有礼有节的公共环境,倡导一种人人平等的文化氛围,有“礼”共守,是至关重要的。
有责任心——中南财经大学信科1301班学生张向阳
张向阳的父亲是一名电工,过年的时候,父亲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哪家的电路出了故障,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维修。这对张向阳的触动很大,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到位,并赢得别人的尊重。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张向阳从小就明白,责任心,是立足之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