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 打造涉农特色中职品牌
同时,新疆供销学校还完善由政、企、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细化考核内容,侧重对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面向“三农”、突出特色、注重质量。示范校项目建设按照突出1个重点、推进2项改革、加强3项建设的“1+2+3”基本路径稳步向前推进,以求步步取得示范建设实效。突出1个重点:即重点建设棉花加工与检验、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会计电算化3个重点专业,以此带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推进2项改革:即一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立与办学体制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3项建设:即一是课程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实训基地建设。在3项建设中,具体实施“263计划”,即课程建设计划2个,师资队伍建设计划6个,实训基地建设计划3个。2个课程建设计划:分别是构建课程体系计划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计划。6个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分别是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计划和专业创新团队建设计划。3个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分别是: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计划、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训练项目计划、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让开办32年的传统专业焕发勃勃生机
在新疆供销学校,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已经有32年的办学历史了,培养毕业生超过1万人。2005年该专业被评为自治区重点专业。经过努力和不断积累创新,如今,由新疆供销学校牵头制定的该专业教学标准,将成为全国各中等职业学校棉花加工与检验的通用教学标准。
这个专业之所以长盛不衰,是与新疆农业产业特点紧密相连的。面对人才需求,新疆供销学校利用项目建设难得机遇,努力打造传统专业,让开办了32年的传统专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疆供销学校继续在原有“实习+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合作,与大中型涉农企业通过定期召开联席合作会议,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创新和推进“三阶梯、两循环、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四融四定、工学五结合”,即融专业于产业,锁定培养目标;融岗位于课程,锁定教学内容;融学生于教学,锁定培养目标;融认证于考核,锁定教学评价。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工巧匠与专业教师相结合;技能培训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技能鉴定与能力考核相结合。与大中型涉农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全程合作育人。
为此,新疆供销学校确定了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中级及以上棉花加工工与检验员应有的基本理论,较熟练地掌握常用加工设备和检验仪器的操作技能;能正确使用常用加工设备和检验仪器,并具有一定的维护能力;对于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能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取得“棉花加工工”或“棉花检验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研究专业针对的就业岗位,确定了岗位群,通过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分析,形成了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三阶梯、两循环,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确保该专业的改革创新,新疆供销学校加大了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实现了建成校内6个棉花检验实验实训室和1个棉花加工模拟车间的目标,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先进,能够满足棉花加工和检验专业各门课程的实验需要和各项实训所需,其中棉花加工模拟车间配置98型智能轧花机组,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同类中等职业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新疆供销学校重点建设20多个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支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技术领先、实用性强、实训效果显著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布局合理,满足了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学生技能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要求。依托实训基地,学生素质得到了提高。
新疆供销学校1996年建立特有工种职业鉴定站,属全国较早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学校之一,2001年又建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鉴定第19号站,负责供销行业44个工种的鉴定工作。其中棉花专业是鉴定最早、人数最多的工种之一,每年除对在校毕业生职业鉴定外,还承担供销行业在岗工人及社会上转岗工人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年均累计人数500余人;该专业教师协助自治区人社部门和自治区供销社,成功举办两届全疆供销系统棉花检验员、棉花加工工技能大赛。
多年来,新疆供销学校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作为学校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一直致力于探索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方式,适应了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要。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经过32年来的教学积累和专业建设,形成了较强的专业优势、就业优势和生源优势,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特色鲜明,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为新疆棉花加工与检验行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据了解,该专业近三年学生在校人数为1200人,一次性就业率98%,对口就业率96%,就业稳定率90%。学生获取相关资格证书比例为100%。在每年学校组织的用人见面会上,该专业的毕业生都会被企业“争抢”。
除了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之外,新疆供销学校的其他两个重点建设专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校企合作向深度推进——
实现“学做合一”培养,凸显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新疆供销学校改革创新的又一个目标。目前,这一目标已经实现。眼下,新疆供销学校已成为新疆涉农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培训的“三个基地、二个中心”,即新疆“三农”经济发展中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及社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涉农行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新疆涉农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供销行业职业资格技能等级鉴定中心。这些基地对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三个重点建设专业的特点,积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着力推进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以岗位需求培养人、按专业标准训练人、用企业文化成就人”的原则,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在工学结合,学做融合中,着力实现校企合作共育、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新疆供销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模式。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强化工学结合,初步形成“三阶段、两循环,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加强校企深度“五个融合”,初步形成“校企融合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会计电算化专业循序渐进推进实训“五部曲”,初步形成校企工学紧密结合的“课证融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学校实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点,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校内外实训实习环境、校园课余语言交流环境,把提高和巩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水平和企业岗位综合基础素质要求有机结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教师和同学帮助下,少数民族学生双语能力、职业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较好的完成了学业,顺利地实现了就业。
通过努力,新疆供销学校校企合作,实现了学做合一,实训基地功能日趋完善的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各重点建设专业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建设与企业生产环境一致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充分利用现有虚拟仿真软件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仿真车间、仿真工艺等训练项目,使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前接受仿真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丰富了实训基地的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特色逐步显现。学校以原有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广泛吸引社会资源,自建与共建相结合,按照“设备生产性、过程真实性、管理开放性”的建设思路,初步建成一批集人才培养、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共享型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通过政府投入、校企共建的途径,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新疆供销学校根据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基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为重点,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建设了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既有专业教师又有能工巧匠”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服务社会真心真意——
把培训班开到农牧民“家门口”
2013年,新疆供销学校分别在全疆各地农牧民“家门口”开设了食用菌菌种培训班、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棉花轧花工培训班等近20个培训班,培训农牧民达5388人。更重要的是,这些接受培训的农牧民都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对脱贫致富、开展农牧业生产工作帮助很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